孔府孔庙孔林 去孔庙的禁忌

时间:2023-04-25 21:1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102 评论:0

去山东曲阜,有三个地方必然要去:孔庙孔府孔林。这三个地方姓“孔”,均和孔子有关。

先说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北京雍和宫附近的国子监曾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在它的隔壁就是孔庙。凡正经读书的,必然要拜孔子,虽然这位老先生已故去千年,却依然理所应当地享受着世世代代读书郎的纪念与恭敬。他是所有平民的老师,他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黎民百姓。

今天的教育属于义务性质,小孩子都可以读书,不受严苛限制,反而无法想象这一权力下放的意义。如果教育一直是有钱有闲有权阶级的特权,那么这个社会是可怕的,普通百姓就可能处于被愚弄被剥削的处境,劳动力不进步,生活质量差,毫无幸福可言,那也谈不上稳定和发展。据说,孔子的徒弟有三千名,这位老师本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人育人。大徒弟子路刚来见孔子的时候,头上插着公鸡毛,宝剑上配着雄猪皮。最后战死在卫国,被害前他说:“好汉临死前,还是把要帽子戴正的”。从地痞流浪汉到死也要保持衣冠整齐的君子勇者。

子路和老师几乎吵了一辈子的嘴,但是老师对他的教诲其实早就深埋于心底,化为实际行动。每个徒弟都不一样,孔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并不因为他们和自己不一样,就打压学生批评学生,但经过他的教育,每个学生几乎最终都成为有才学有良心有担当的人。今天的教育虽然也推崇个性与多样,可惜,实际是,学生进去的时候是千人千面,毕业的时候就几乎千人一面了。“有教无类”需要老师的包容,“因材施教”需要老师的智慧。红玫瑰再好看,若这世上仅此一种,也是单调乏味。

孔子被学生和后世的学生尊崇了几千年,更重要的是他学问的本事,即儒家的本质。儒讲“仁”,“仁”即仁者爱人,且大爱无边。每每读苛政猛于虎那一段,常会落泪,故事里的孔子真是一位仁者,他的心里装的是全天下黎民百姓,因为这些人,他勇敢,他穷其一生,想要实现每个人的幸福和安康。我们说爱一个人好难,更何况要去爱那么多的人呢。《春秋》里记载了三百多次大小战役,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面对这样丑恶的现实,老庄觉得既然改变不了,不如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样大家就会过得好一点。

可是,现实是一切回不去了,大环境已然如此,生于当下,就只能奋勇前进,于是儒家站出来,肩挑重担,想要用一己之力改变百姓改变国君改变社会。桀溺、丈人、楚狂笑话孔子的不自量力,螳臂当车,孔子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改变国家面貌,一生游走列国,厄于陈蔡之间,也曾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他始终都是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明知道国君和国家就是这样,还偏要坚持去游说去改变,受挫了,依然坚持到底。

到此,儒家已经不仅仅是仁,更是一种勇,大勇,为生活的更好而努力争取,不畏惧迫害不畏惧贫穷甚至死亡。正也是后世真正的读书人和君子推崇孔子尊他为老师的原因,仁者爱人,因爱人而无畏无惧。孔子、儒家实勇者。

孔府是孔家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在中国的历史上,即便是帝王将相,也很难做到一个家族的千秋万世。但是孔家做到了。想起文学史上和孔府有关的一件事,大概是东汉年间,孔府一处墙壁突然坍塌,从破壁中暴露出来的却是《国语》等竹简,一时轰动,早年间秦始皇焚烧百家书籍,只有孔家人敢冒着杀头的危险,将书藏于壁中,险中求存,才得以保留下珍贵的史料书籍,以供后人学习研究。这就是孔子的后人,自觉维护中国的文化与学术,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家之言。一个文化家族的延续,背后也是国人和历朝统治者对文化的敬畏。

敬畏知识,所以知廉耻,所以能进步。我们把一个家族保护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孔子及其后人的家,而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对文化的保护和崇敬。

孔林其实是孔氏族人的家族墓葬。之所以叫“林”,大概是因为其中古树参天,绿荫成片。当年孔子死后,弟子们带来各自家乡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后世不断植树,百年之后,有林。关于死亡,孔子有句名言,道“不知生安知死”,翻译过来就是,我连生都搞不清楚又如何回答没经历过的死呢?孔子活了73岁,一生真实经历远不及后世加予他的身后无限风光,他在路上行了十四年,六十八岁回到故乡鲁国,当权者依然不能请他出山,而是选了他的徒弟们。

他自己也说“五十知天命”了,于是开始了创作,写书,通过写作寄托自己的治国育人理想。他开始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老人,不久他的儿子去世,然后是颜渊,孔子哭着说,是老天要他的命!夺走了他最得意的弟子。可是当颜路想要厚葬儿子颜渊时,孔子又不同意,不可僭礼。

一年后,最亲的弟子子路被杀,孔子从此不食肉酱。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瞬间衰老,有一天,他独个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喃喃自语:“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像草木那样,枯了烂了”。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也许,孔子心里早就有答案,他已经把人生看得很通透,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和庄子对待死亡的歌唱不一样,孔子还没能为生唱完颂歌,还没能开出生命最艳丽的花,又怎肯早早言亡?

“不知声安知死”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我生的时候都没有把事情做好,没有行仁爱,没有尽我所能治理好国家,我哪还有时间想到死?这就是大儒,心忧“天下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和儒家已经化作中国人的文化品格,性格特征。尊孔子,就是对自我的认同。尊孔子,就是对美好品格的延续。

今天,带学生游学,在曲阜游以上三地,我的学生问:“孔子伟大在哪儿?”我想了想,道:“内心的崇高,行动的勇敢,算得上真真正正认真生活且活明白的人。”“那他一定很潇洒喽?”学生追问。我摇摇头:“活得很辛苦,很执拗,可能还很痛苦,《论语》言简意赅,但刻画出的其实是一个很可爱很可敬的人物。”

“老师,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孔子吧。”学生说。我回答:“内心善良、行动天真、行动勇敢的老先生。”“哈哈,老师那我们都可以变成孔子,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的人。”学生和我打趣。我看看眼前这群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再也没说话。谁说他们今后不能成为孔子那般的人物呢?因为只要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还有孔子,还有勇敢,还有仁正,那就会有“孔子”。读书郎依然是智者仁者勇者,这就是对孔子生命的延续。虽然孔子本人的生命已经终结,但是他赢了时间,他得到了永恒。

哈哈,真没想到,“不知生安知死”的孔夫子却赢得了永恒。真的,普天之下,也只有他配得上一句“老师”吧。

  • 宋文婧
  • 成人组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