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全部名单
今年,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这十年以来,民间对于莫言的看法一直是毁誉参半,越往后甚至越有“谤多誉少”的趋势。
网络上有贬低莫言文笔的人,有贬低他品行的人,甚至还有骂他是“汉奸”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得到了“西方人”颁发的这个奖。
“众所周知”,如果不在书里面写一点关于中国人的坏话的话,那么西方的评委们,一定不会让中国的作家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
2012年12月,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有过一段发言。当时这段发言传回国内,立刻就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年的争议。
批评莫言的人说,他不应该在国外那种重要的场合,提起中国过去的大饥荒,更不应该提到他的母亲因为吃不饱饭去“偷麦穗”,结果还被暴打。
结果莫言提了,这就是有意抹黑中国,讨好“西方老爷”。十年前这件事闹得不小,当时我经常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看到批评莫言的文章,不过并没有点进去看他们的论点。
最近,因为莫言又被一些博主“骂上了热搜”。刚好我又闲着无事,于是就了解一下整件事的始末,才发现是某些人为了骗取流量,故意“断章取义”抹黑他,简直让人无语凝噎。
一、莫言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首先,我们来聊一下,莫言为什么无端端跑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讲台上,去讲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呢?正确的答案是:他的演讲根本没有提到“三年自然灾害”这几个字。
常言道:锣鼓听声,讲话听音。一个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应该有一个“声音”,而这个声音,才是叙述的重点。
莫言是一个成熟的小说家,他在领奖台上的发言,也是他事先就写好,然后拿到台上去照着念出来的。因此他的演讲,自然是有叙述重点的。
在这篇演讲稿的开头,莫言只是按照国际惯例,借着获奖的机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导师之类的人物,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莫言在演讲稿中提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母亲,其实并不是为了向西方人“揭发中国过去的贫穷落后”,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桩桩真实的事件。
其中涉及对母亲的人物刻画的片段,包括“打碎水壶”、“偷麦穗”、“饺子与红薯干、”以及“卖白菜”等至少七、八个片段,全部是用来塑造母亲宽容、坚韧、善良、诚实的个人形象。
其中涉及母亲“偷麦穗”,然后遭“暴打”的部分,一共就不到200个字。当中没有一个字词是在向西方人“控诉”中国的贫穷,只是在陈述自己家庭与个人的遭遇。
贫穷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存在。并且只要不是“九漏鱼”的话,都应该能够看出来,莫言这一段文字内容的叙事重点,其实在描写自己母亲的隐忍与宽容。
网上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莫言的这一段演讲,结果却一边倒地批评莫言写了这一段文字,是在替“小偷”开脱。但是事实上我们在他的文字里,根本看不到这样的话。
莫言只是在演讲中陈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儿子,在成年后看到“仇人”最真实的反应而已。他并没有在这次演讲中,去强调“对”与“错”的问题。
而且莫言的母亲,虽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也说不出什么漂亮的话题,但是她却用自己的行动,“掩护”了那个当年打她的人。
可是一些嫉妒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却故意歪曲事实,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想要挑起众人对莫言进行“网暴”,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二、莫言“歌颂日本”的问题
说完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发言的这件事,让我们再来说一说最近发生的事情,也就是为什么我突然又开始关注莫言的原因。
莫言的小说我其实看得并不多,在很多年以前,在他还没有得奖的时候,我买过一本他的短篇小说集,也看过一点《檀香刑》,后者的内容写得太真实,太血腥,实在不敢看下去。
后来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书销得非常好,于是我又买了据说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代表作——《丰乳肥臀》。不过个人觉得书中的内容对我来说,尺度还是略有一些大了。
不过莫言写得好的地方,也是真的好。可是如果现在有人真的觉得他这书一文不值,我也不想去反对,毕竟我不算他的书迷。
但是这几天网络平台上,突然就冒出来一些帖子,讨论一位知名博主批评莫言“情不自禁地歌颂日本”。
我看了之后,顿时大吃一惊。心想,这个帽子可不能乱扣。于是我就了解了一下情况,发现这位知名博主在说莫言多年前写了一个短文叫做《北海道的人》,他在里面“歌颂日本”。
那么,莫言到底是怎么“歌颂日本”的呢?我没有去看这位知名博主发布的视频,只是看了一下《北海道的人》这篇文章,猜想大概是因为在这篇游记的开头,写下了如下文字:
窃以为世间旅游观光胜地,吸引游客的,除了美景美食之外,还有美人。这里的美人,并不仅指美丽的女人,也并不仅指人的美好外貌,能够久远地慰藉旅人之心的,还是当地人民表现出来的淳朴、善良、敬业等诸多美德。
这篇游记写于2004年,当时莫言受旅日作家毛丹青和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的高田英基等人的邀请,去日本采风。
莫言确实在文章中,歌颂了一些日本的人民,但是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善良的老百姓。他首先提到的,是一个没有说出名字的日本诗人,然后提到了一个日本小姑娘。
后来,莫言又提到了一个日本老头,因为他和另外一些当地人,曾经救助过一个在1944年被捉到北海道当劳工的中国人刘连仁,这个人是莫言的同乡。
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就认为莫言“歌颂了日本”,那么理由就简直太好笑了。须知鲁迅先生曾经也写文章赞美过日本的人——他的老师“藤野先生”。
一篇旅游随笔,其中并没有涉及历史、政治,也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日本的民族性。只是“客套”地赞扬了一下他见过的札幌人,有什么问题呢?
毕竟请莫言去采风的人里面,就有一个是日本国民。所以有一些文人,真的可以算是“无耻文人”了!为了那么一丁点的流量,就故意哗众取宠。
你可以不喜欢那种伤痕文学,你也可以不喜欢莫言那种“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但是如果你断章取义,造谣中伤别人,那么你就真的是可恶了!
撇开专业素养不谈,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对文学都是可以有不同见解的。莫言认为,文学作品不能是唱赞歌的工具,不过他也很委婉地强调了,这只是他的“一个偏见”。
这个观点就说明,莫言并没有想要去统一所有人的意见,他更加不会反对有人就想利用文学来大唱赞歌,所以有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把莫言弄成“假想敌”来打倒呢?
结语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作家。可是他的作品在当时,还是有很多人不喜欢的。
其中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懂莫言小说的好坏,他们只是觉得中国如今强大了,不能老是揭过去的旧伤疤,去迎合外国人对中国的畸形视角,难道我们中国人不需要面子吗?
指责莫言的人,除了少数是骗流量的“无耻文人”以外,大多都是爱护国家荣誉,拥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人。
但是我必须在这里说,“伤痕文学”的存在,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并不能只怪莫言一个人。莫言、余华、贾平凹这些老一辈的作家,都爱写中国的过去,都爱揭旧时代的伤疤。
这固然是因为这些作家认为——文学应该为弱者发声,但同时也是因为:一个作者,往往只能写自己最熟悉的年代与事物。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早在中年时代以前就已经定型可。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比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自然要好很多。
如今的这些美好,值得我们书写与歌颂,但是不应该由老一辈的作家来完成,而是应该由现在的青年人们自己来书写。同时,大家也不能一窝蜂地去指责老一辈的人。
看不起莫言的人,还是少花点时间在网上打口水仗吧。与其被某些人利用,成为他们博取流量的工具,还不如多花一点时间,为你的所思、所想、所爱,去认真耕耘,以期早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