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奥运会 16年奥运会奖牌榜排名
奥运会起源于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因首届举办地奥林匹亚而得名,是世界上最为大型、影响力最大的运动赛事。
奥运会旨在通过竞技切磋体育技能,传播交流各国家以及各地区之间的文化。每一届奥运会都本着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创办,想要为热爱运动的人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世界性赛事在80年代却成为了最为畸形的国际竞技。
为了获得更为优异的成绩,在奥运会赛前会强制女性运动员怀孕,赛后或生下孩子、或安排流产。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无视,更是对女性身心的伤害。
美国女运动员怀孕比赛,结局竟不同
来自《读者参考》1996年第4辑中一篇《性:逍遥法外的“兴奋剂”》中报道,运动医学史料中记载,第一例利用女运动员怀孕初期的生理变化来提高成绩的事例是在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上。
这名女运动员来自美国,叫做朱诺·伊尔文赛,她在这次运动会上超常发挥,获得跳水比赛的铜牌。
就在大家都为朱诺·伊尔文赛的超长发挥而欢庆的时候,又披露出了令人惊奇的一幕。
在奥运会结束后,朱诺·伊尔文赛经检查,被美国奥委会披露已经怀有三个月的身孕。而朱诺·伊尔文赛也是母子同台,获得了这次优异的成绩。
更令人意外的是,获得奥运会跳水的铜牌,又即将成为母亲并没有让朱诺·伊尔文赛双喜临门,而是得到了美国奥委会的严厉处罚。
原因竟是朱诺·伊尔文赛隐瞒自己怀孕的事实参加奥运会,即使成绩优异,但是这种做法有损美国的国格和形象。
这一做法令人不仅深思。如若朱诺·伊尔文赛是无意隐瞒,而怀孕也不会对比赛结果造成直接的影响,美国奥委会何以如此大动干戈,又给这个新晋的跳水小将扣上这么一项“罪名”。
如若朱诺·伊尔文赛是有意利用怀孕来获得比赛的好成绩,那这就不是一个偶然事件,美国奥委会对她的严厉处罚就无可厚非。
然而,事实如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之后的事情更是逐渐偏离正确的方向。
同人不同命,在同届赫尔辛基奥运会获得女子踏板跳水和跳台跳水冠军的麦考密克,在第16节墨尔本奥运会上怀着5个月的身孕也同样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而同为怀孕参加奥运会获得好成绩的女性运动员,麦考密克不仅没有受到美国奥委会的严厉处罚,还因其怀孕获得冠军创造的奇迹被评为北美最佳运动员。
麦考密克还被美联社评选为年度最佳运动员,获得了年度沙利文奖。
与朱诺·伊尔文赛的待遇不同,麦考密克受到了美国各界的追捧和认同,在体育届也是一炮而响,成为了那几年标杆性的人物,这一点在麦考密克之后加身的荣誉就能清晰的看出。
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作为美国的奥运名宿之一,麦考密克是护送奥林匹克五环旗入场的人员之一。
1985年,麦考密克进入了奥林匹克名人堂,这是美国奥委会能授予奥运会选手的最高荣誉。
同为怀孕获得好名次的选手,朱诺·伊尔文赛和麦考密克的境遇大相径庭,令人不得不唏嘘感叹。一个被弃如敝履,一个深受全民追捧,究竟缘何两位女运动员受到如此大差别的待遇,我们现在也无从知晓。
但是,随着生物学家发表的有关于怀孕后,女性身体的一系列变化的研究成果引起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怀孕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生物学家发布研究发现,激起千层浪
1988年,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名产前生理实验室的医学专家发表了自己和团队的研究成果。这名医学专家叫做雷纳德·赫希,他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的妇产科学会年会上,大胆的发表了自己和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
女性怀孕是一种非正式的兴奋剂,这个学术理论此前并没有任何人提出。雷纳德·赫希不仅首次提出了这个新的发现,还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结果。
根据雷纳德·赫希的研究显示,怀孕的女性在初期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孕妈妈的心肺循环能力会短时间内大大的增强,新陈代谢也会较之前有大幅度的加快。
除此之外,孕早期的女性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其携氧量也会随着增大,如此等等众多变化会把女性的身体机能提高至少百分之十。
伴随着这样的身体自然变化,再加以有计划的训练,能给女运动员带来至少百分之三十的“综合效益”。
雷纳德·赫希教授还在自己的演讲中指出,这种“综合效益”正是女运动员希望获得的能力。
因为经过这样的双重加持,女运动员无论是在耐久力,还是在肌肉力量方面都会大幅度的提高,会在相应的比赛和训练中获得更为显著的提高,以期获得更好的成绩。
雷纳德·赫希教授的研究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在运动界都引起了极大地讨论。可令人无奈的是,雷纳德·赫希的研究最终因为论据不中搁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除了雷纳德·赫希教授的研究之外,《世界博览》杂志中有一篇题为《故意怀孕 增加体能》的文章也同样论述了怀孕给女运动员带来的各种变化。
文章中指出,佛蒙特大学妇产科的医生克拉伯也对“孕妇产后对健康的影响”一课题做出过深入的研究。克拉伯医生在研究中也同样指出,怀孕后的女性在心脏循环和新陈代谢等身体机能方面都有很大的增强。
克拉伯医生在自己的研究中做了详细的论证。他指出,因为怀孕后女性的心跳明显加快,心率的增高有效的增强了心肺的循环能力,这更有利于剧烈运动。
孕期女性比正常人更容易出汗,这样有利于散热,因此孕妇更能忍受高温下的剧烈运动;因为怀孕期间身上的负重增加,有效的加强了女性的腿部力量,这就好比运动员要绑上沙袋训练一样。而这种负重是缓慢增加的,要比运动员刻意训练更为有效。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医生关注并研究怀孕对运动造成的积极影响,而研究结果也从不同程度上肯定了怀孕对增加女性身体机能的益处,使得更多人越来越关注怀孕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获得优异成绩的事件。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80年代,越来越多的女性运动员身怀六甲征战奥运,最终都能获得较好的比赛成绩更加引人关注。
女运动员纷纷赛前怀孕,只为好成绩
朱诺·伊尔文赛的事情之后,连续几届奥运会出现了大范围的怀孕女性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的事情。
美国的《读者文摘》1976年8月份出刊的刊物曾有理有据的披露到,前苏联至少有十几名女性运动员是怀孕参加了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而且这是几名运动员均属于非正常怀孕。
随后,法国的《医学日报》也在1988年5月4日发文称,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上,前苏联获得奖牌的26名女性运动员至少有十名是孕妇。
自从生物学家披露女性运动员利用怀孕时期的有利因素获得较好成绩之后,运动医学界虽对此多有关注,但是终究有人不能抵挡住名利的诱惑,且此方法不属于“违禁手段”,易于逃脱体育竞技的禁令,所以很多人还是对此趋之若鹜的。
1989年的世界滑雪锦标赛上,奥地利著名的女滑雪运动员尤利卡·麦耶尔就利用自己三个月身孕对身体的有利影响获得了赛事的冠军。
在赛后对尤利卡·麦耶尔进行药检时,虽然没有发现她身体里有违禁药品的成分,但是因为怀孕,导致尤利卡·麦耶尔的雄性激素水平远远高于常人。这样的身体机能加上平时的勤加锻炼,想要获得优异的成绩简直是轻而易举。
面对雄性激素异于常人的尤利卡·麦耶尔,当时很多人对她的成绩提出异议,但是她的教练却仍旧以她有特殊生理情况为由将她“保”了出来。
就连当时国际奥委会的梅诺德亲王也无可奈何,只能以“一时疏忽,下不为例”做了最后定论。而尤利卡·麦耶尔在同年8月也顺利诞下女儿。
无独有偶,长跑女皇——挪威著名长跑女运动员克里斯蒂安森在1983年的女子马拉松赛事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当时她也怀有一个月的身孕。
这些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顶级运动员在80年代尚且利用怀孕为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又何况当时的普通运动员,想要获得更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的心情本没有错,错的是使用了不当的方法。
八十年代的畸形奥运会,却伤害女性
如果说这些只是为了躲避国际赛事的药检,为了获得更好成绩使用的见不得人的手段都只是传闻,那么1996年前苏联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奥尔加·卡拉索娃声泪俱下的陈述就证实了当年的这一传闻。
1996年2月,曾获得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比赛冠军之一的奥尔加·卡拉索娃在接受德国一家电视台的采访时公开披露了自己当年的遭遇。
在采访中,奥尔加·卡拉索娃说道,当年在参加奥运会之前,自己的教练强迫她与男友发生了关系,并且怀孕。
她还言之凿凿的说道:“如果我当时拒绝这样做,教练是不会让我参加奥运会的。”
而事后,奥尔加·卡拉索娃并没有尤利卡·麦耶尔和克里斯蒂安森那样幸运,自由的剩下自己的孩子。
她的教练再一次逼迫她进行了人工流产,就这样一个小生命为了目的来到了妈妈的身体中,又再一次被无情的“杀害”。
其实,在80年代的奥运赛事中,不止前苏联的女运动员会遭遇这样非人的待遇,大部分东欧国家都会运用这种方法提高自己女性运动员的成绩。
看到了奥尔加·卡拉索娃的采访披露,当时的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席米切尔·雷格利兹显得十分的义愤填膺。
他曾愤怒的说:“这是一种无法令人接受的医学异化现象,无论对体育的道德还是人类的尊严都是一种侮辱。无论是从医学和还是心理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如果说雄性激素真的可以柔软女性,那么她们在遭遇了身体的创伤之后,又再一次因此遭受到了心理的创伤。”
令人欣慰的是,在近年来的国际赛事中,几乎听不到这样的消息。经过国际各国运动员们的努力,成功的额扭转了80年代畸形的奥运会形式。
让奥林匹克精神再次重现赛场,让竞技精神再次发扬光大。不用这些歪门邪道,运动员们通过自己年复一年认真坚持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光明正大的凭借自身水平获得赛场上的认可。
结语
无论当年的这些言论是以讹传讹的传言,还是事实确凿的真实,这都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和轻蔑。运动员想要在赛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技术,不能靠投机取巧来获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在奥运会这样富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上,再也见不到这样有辱尊严、不折手段、也不光明正大的竞技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兆祥主编《奥林匹克运动》第136页
[2]徐传智主编《排球与健康》第173页
[3]海南,故意怀孕 增加体能<期刊>·社会科学Ⅱ辑·体育;《体育博览》,1989年.05期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