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致大海 普希金《致大海》ppt
你是怎么爱上航天,怎么爱上那片星辰大海的?你为什么愿意为人类飞向浩瀚宇宙奉献一生?
答案也许是一个人、一段故事、一个讲座、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门功课,也可能就是因为一句话。来吧,让我们来听听那些能瞬间打动你我的话……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习近平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创立之时,系统性地提出了“航天梦”思想。他主张“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同时,他也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寄予厚望,“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又表述了用航天科技引领全面创新的发展愿景,“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科技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激励。”
习近平总书记用纵贯航天发展的历史视角和激荡人心的优美言辞勾勒出了中国航天的宏伟发展蓝图,激励更多的青少年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将目光投向浩瀚星空,引发了全社会对航天事业的关注。
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钱学森
1955年11月底,在陪同刚刚归国的钱学森访问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陈赓大将询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
钱学森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听完钱学森的这句话十分高兴,他紧紧地握住钱学森的手说:“好!钱先生,我就要您这句话!”
钱学森的这句话不仅成为了中国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性开端,也是“两弹一星”精神、航天传统精神中“自力更生,勇于登攀”的精神源头。
很难说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昨天的幻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
It is difficult to say,what is impossible,for the dreamofyesterday is the hope of today and reality of tomorrow.
——罗伯特·戈达德
戈达德是现代火箭之父,他凭借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困苦条件下的不懈努力,和团队一起不仅成功研制了人类首枚液体燃料火箭,还设计制造了陀螺仪、燃料泵、导流片等对于火箭飞行极其重要的设备,一步步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为了纪念这位美国航天先驱,美国宇航局将位于马里兰州的空间飞行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在这栋建筑上放了一座刻有上面这句话的纪念牌。
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曾如此评价戈达德,“在火箭发展史上,戈达德是无可匹敌的,在液体火箭的建造和发射上,他走在了每一个人的前面。”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他的这句名言出自于写给《航空评论》杂志的一封信中。
齐奥尔科夫斯基幼年时,由于患病导致耳聋,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然而身体上的不便也无法阻挡他思想上的飞翔。
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仅推导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还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
此外,在撰写了大量星际旅行题材的科幻小说,为青少年做航天知识启蒙的同时,齐奥尔科夫斯基还为苏联培养出了第一代航天工程人才,后来的“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就是他的学生。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影响下,苏联在上世纪20到 30年代形成了全民讨论航天、学习航天的风潮,大批青少年立志投身于航天,取得了大批航天领域的成果,这段时期因此被称为“苏联太空景气时代”。凭此基础,苏联得以在二战后迅速成为航天强国。
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atthe stars.
——奥斯卡·王尔德
这句王尔德的被引用最多的名句,镌刻在伦敦街头一座名为“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的雕像上,源自于他的戏剧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每次读起来,都让人有一种忍不住要仰起头来的冲动。
“仰望星空”成为胸怀远大理想的代名词之外,也是众多科学家和文学家离不开的话题。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谈到星际探索时说:“我不认为我们能够继续在地球上存在1000年,除非逃离这颗脆弱的星球,我们要仰望星辰,而不是始终盯着自己的脚。”
中国作家刘慈欣更是直接在自己的作品《三体》中,向王尔德致敬,“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题为《仰望星空》的诗歌。同年,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温家宝谈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希望同学们经常能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田中芳树
这句燃烧着少年热血的豪言出自于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小说《银河英雄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这句话并非田中先生原创,而是引自于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田中芳树用这部200余万字的恢弘巨著引领了一个时代。
据说,在当时的日本,每两人就有一本《银河英雄传》小说。这部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也远播到其他国家。目前国内当红科幻作家刘慈欣、今何在等人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可以寻找到《银河英雄传说》的影子。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人生征途的目标指向星辰大海,这句名言也将继续引领更多人追寻自己的梦想。
无论在任何时期,对人类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投身新发现。
——尤里·加加林
回顾人类近代航天发展历史,无论是“将梦想变为现实”持续推动航天技术向前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是“甘愿冒生命危险”不断创造人类航天历史的航天员,对未来和未知的渴求,对于“投身新发现”的无限热情都是他们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原动力。
人类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加加林的这句名言,是对这群敢于梦想并且勇于征服太空的人的最好概括。“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评价加加林时说,“人们都在缅怀过去,而他一直在憧憬未来。”
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他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他们困难重重。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约翰·肯尼迪
上面这句话是1962年9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赖斯大学发表的《我们选择登月》演讲中的名句。这篇演讲也被后世认为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奠基宣言。
1957?1961年,美国在将卫星和航天员送入太空方面都落后于苏联,这让很多美国人都认为在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中美国正在失利。
当时,新当选总统的肯尼迪急需一种能展现空间技术实力的尖端成就来扭转这一局面,而载人登月可能是当时最好但也最贵的选择。而此时有58%的美国人对登月持反对意见,肯尼迪的这篇演讲旨在鼓动美国民众支持这一计划。
不可否认,“阿波罗计划”的成功实施确实让美国强力扭转了与苏联太空竞赛中的被动局面,其科技成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使人类受益至今。
飞向宇宙,浩瀚无垠。
To infinity and beyond.
——巴斯光年
2016年,电影《玩具总动员》中的主角之一——巴斯光年,有一句超级经典的台词——“飞向宇宙,浩瀚无垠”力压其他影片的台词,被评选为年度影片最佳台词,足见这句台词在年轻一代影迷心目中的地位。
影片中的巴斯光年是一位纵横宇宙,维护和平的“太空英雄”,而现实中,巴斯光年的原型是巴兹·奥尔德林则是在人类首次载人登月任务中成功踏上月面的“登月英雄”。
虽然奥尔德林与“登月第一人”称号失之交臂,但天性乐观又风趣幽默的奥尔德林却巧妙地回应了大家纷纷为之惋惜的“遗憾”。他说:“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 。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
和深居简出的阿姆斯特朗相比,奥尔德林则更多地承担起了航天文化大使与太空探索启蒙者的重任,并坚定地支持人类登陆火星的计划,“飞向宇宙,浩瀚无垠”正是奥尔德林所代表的“太空英雄”们的人生写照。
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企业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知的领域。
Space,the final frontier.Ther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rise.Its continuing mission: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civilizations.To brave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电影《星际迷航》
在太空科幻系列影视作品《星际迷航》中,每当这段独白出现,就意味着星舰“企业号”将再次带领观众们开启一场惊险刺激的太空旅行。
从1966年系列首部剧集上映以来,《星际迷航》系列凭借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精密复杂的宇宙设定,新鲜丰富的硬科幻元素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成为最受欢迎的太空科幻作品,至今已形成包含6部剧集、1部动画、13部电影的庞大系列。
这段经典独白据说是源自美国白宫在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后发行的宣传册,完美概括了《星际迷航》系列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核,象征着开疆拓土、探索未知的美国“西部精神”与人类星际航行时代的结合。
文/李嵩
编辑/张晓帆 曹郁展(实习生)
监制/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