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工念什么 人下面一个工念什么
襄字之象是什么?破解起来是有点难度,但最终还是破解了。这里先直接给出我的结论。
1、襄字甲骨文之象:远古巫师跪在地上占卜之象,头上两根长长像羚羊角的东西,是巫师头上戴的显示自己法力无边用于吓唬人的装饰物。远古部落的巫师,随着历史的进步,其职能渐渐从占卜转为襄理部落的事务。
2、襄字篆文之象:古代襄理王国事务的人才之象,这样的人,要么是已经立功有“工己(功纪简写)”人,要么是会占卜(爻)算卦的人,后引申为襄理衙门事务的行为或具有实施这种行为能力的人。
襄:甲骨文、篆文、标准宋体对比
下面将给出开篇结论的详细论证过程。
上述襄字之象是否正确,可以这样验证,即将襄字之象代入用襄字造的合体字中,如果代入后与其他构建之象组合,能够基于生活、经济和社会常理,自然并且符合逻辑地导出合体字字义,则这个襄字之象就是古人(包括远古先贤和秦朝文官)造襄字时内心所想的象。
用“襄”造的合体字并不多,也就下面二十二个,简单扫一眼,似乎很难找到襄字在这些合体字中的共性。例如喧嚷的嚷字与土壤的壤字有什么共性?在破解襄字之象前还真不好说。
嚷、壤、镶、曩、攘、瓤、纕、爙、蠰、禳、瓖、勷、蘘、欀、鬤、骧、躟、儴、穰、懹、瀼、讓。
如果一定要找出这22个合体字的共性,共性就是大部分字都是秦朝之后才造的。为何远古时候,先贤们没有用襄字造出更多的合体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但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当然,也许历史上有这些合体字所相应的甲骨文或篆文,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或者已经被病人吃掉了,也可能是受限于远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状态,古人还没有能够形成对襄字外延概念的想象,也就没有造出这些合体字。
在展开研究前,先看下襄字的字义。不考虑姓名和假借用于攘字含义用法,实际只有两种含义,即:
1、帮助、辅佐;完成。——完成的前提是辅佐,辅佐是帮助的深化。
2、冲上;上举;高。——冲上和上举的结果都是到了高处。
字根:襄
襄字字义
xiāng
1、帮助,辅佐:~办。~理。~助。~赞(赞助)。
2、完成,相助而成:“葬定公,雨,不克~事”。
3、冲上:~陵。
4、上举,昂起:“臣闻交龙~首奋翼”。
5、高:“~岸夷涂。”
6、古同“攘”,扫除。
7、姓。
襄字演化路径
如果进一步浓缩襄字的含义,远古时候辅佐的行为,大多都是冲上去的动作。冲上去在远古本身就是帮助和辅助,因为远古没有文字工作,都是族群冲突或狩猎时棍棒刀的搏击。远古,生存环境恶劣,即使部落的军师或担任襄理职能的人,遇到险情一样也要冲上去与外敌或野兽厮打在一起。
此外,辅佐部落酋长的人,虽然位居酋长之下,但一定是在许多人之上,位居高位,从而引申出“高”的含义。
我个人认为,丞相的“相”字,就是襄字衍生而来的。相字不仅与襄字同音(声调不同),而且相字甲骨文之象,也寓意了远古襄理们的职责。
参见下图,相字的甲骨文,就是在树上画了一只大大的眼睛,寓意为部落安全而在树上瞭望或瞭望的人,为族群安全而在树上瞭望,当然属于远古襄理的职责,引申为看得远的人,进一步引申为能够引导部落或国家朝正确方向走的人,最后定格在封建社会的丞相之含义。
相:甲骨文、篆文、标准宋体对比
不过,关于襄字之象,即使学界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详细分歧参见许慎关于“襄”字字义的解释(见下面截图):
说文解字:襄
许慎的解释是是,襄字,其本义如汉令中的解释,即“解衣而耕谓之襄”,引申为除去。也就是说,襄字之象,是远古时期劳动者脱衣干农活的情景。这是许慎认同的象。但襄字在古文中,有描述泪痕“敷”在脸上的用法:
唐代宫女佚名诗
空赐罗衣不赐恩,
一熏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
长对春风襄泪痕。
所以,许慎说襄字的引申字义为除去是值得商榷的,况且襄字与金字旁造的合体字镶,其字义明显与“除去”之含义背离,更印证襄字不仅没有除去之字义,反而有“镶嵌”之含义。
当然,这句“长对春风襄泪痕”,既可以理解为被皇帝冷落的宫女在风中哭泣,泪痕仿佛镶嵌在脸上,也可理解为宫女哭泣时间很长,“长对春风”,以至于风都将泪痕吹走了。但吹走这个意思,与镶字嵌上去之意是相背的,从字根上就解释不通。笔者认为此诗中的“襄”字,应是泪紧贴在脸上的意思。
许慎又指出,周书谥法有“辟地有德曰襄”之说,也就是说,光是开拓疆土的帝王,其谥号不能用襄字,只有既开拓疆土,亦有崇高德行的帝王,去世后才能用“襄”字谥号。同理,光是有德的帝王,但无力开拓疆土,其谥号也不能用襄字。
古人这里说的这个德是指哪方面?笔者认为是指帝王开拓或征伐得到新的土地后,将得来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古文中,适合耕种的地曰壤)才算有德,因为农事是远古部落内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可见,古代史官们认为,襄字含有对农田管理的深意在内,包括开拓新田、对农田画界并分配给农民租种。可以这样说,远古的襄理之责,主要就是对农田的管理。
总的来说,按照许慎就襄字用法的举例,这个襄字还真不好确定其古义之象。
从襄字的甲骨文图形看(见下图),襄字之象中应有人跪着。跪着有三种情况,一是忙农活,二是跪在帝王前听令,三是古代巫师跪在地上画符(还没有发明桌子的年代)。
襄:甲骨文、金文、标准宋体对比
从襄字今天我们常用的字义看,似乎应该是第二种兼有第三种情况,因为襄字几千年流传下来,主要的含义就是襄理某个部门(部落)的事务,以及协助酋长或帝王处理军政要务之意,而忙农活的人似乎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此外,襄字古义之象中,还应该有微小的颗粒状的东西。
与农活有关的微小颗粒,要么是土粒,要么是种子。从这个角度看,襄字之象是农民跪着播种或翻耕土地,似乎与许慎认同的“解衣而耕谓之襄”之象是吻合的。
与协助帝王有关的微小颗粒,则是远古时用于占卜的骰子或算筹。从这个角度看,襄字之象是远古术士们跪着用骰子占卜,用算筹为帝王出谋划策,这就与许慎认同的“解衣而耕谓之襄”之象,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如果襄字之象是人在干农活,那么,远古时期,在田里忙农活的人都是“襄理”,那襄理这个职位的门槛也太低了,由此推断,襄字的古义应该有其他的含义在内。
鉴于襄字的金文图形与甲骨文图形基本一致,都比较难理解,要破解襄字的甲骨文之象,只能先研究离我们较近年代的的篆文了。研究显示,篆文之象和甲骨文之象往往不是同一个东西,但考虑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和承续关系,因此,研究襄字的篆文之象,至少能够给我们破解襄字甲骨文之象提供逻辑线索。
下图是襄字篆文和标准宋体字形。篆文有两个,我们研究右面这个,因为构成这个图案的图形更接近篆文之后汉字的结构:笔画比较平直,各个部件的意思基本清楚。例如,图案中的京字头(一般代表高大建筑的顶),两个口(代表嘴,或印绶,或小酒杯),中部右侧为爻字(代表算筹或骰子),下面为衣字底,只有中部左侧结构不清楚其含义。
襄:篆文、标准宋体对比
将襄字篆文放大(见下图),可以看出爻字左侧是一个“己”字,内嵌一个很小的“工”字,它是什么意思呢?对解放后没有系统学习过文言文的人来说,肯定没有见过“工己”或“己工”两字的组合用法。
襄:篆文局部放大图
如果能够找到襄字中衣字旁上下拉开后中间结构所表示的字,也许能够帮助破解襄字之象。有点意外的是,我真找到了这个字,只是这个字打不出来。一般的字典也查不到,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了解释,见下面截图。
襄:篆文中部释义
许慎认为这个字字义是“乱”,将这个字义代入襄字,按造字的表意规则,襄字字义应该是“解衣而乱”,显然与襄字的含义存在天壤之别。
确实,襄字造的合体字中,嚷字有在乱糟糟人群中喊叫之义,纕字有佩带胡乱飘动之义,攘字有外敌犯乱之义,但其他合体字并无乱的含义。因此,这个字的字义认定为许慎所说的“乱”有点牵强。
既然字典无法给出这个字正确的字义,那就看其在古文献中的用法。遗憾的是,在所检索的16181部古文献著作中,这个字一次也没有出现,也就无法借鉴该字前后的文字来猜测该字的含义。
由于无法得到这个字正确的字义,只能间接推导其在襄字中的含义。考虑到汉字的构造规则,往往用两个字造一个新字,并且这个新字的含义,就是两个字组合得到的含义(如尘,小土也),因此,“工己”或“己工”一定存在某种字面能够理解的意思。
由此可以推断,“工己”或“己工”一定不是随意出现在襄字篆文图案中的,肯定有其字面的含义。经过查阅大量古文献,“己工”两字组合主要出现在下面的用法中:
1、切己工夫:意思是“关于自己的水平、本事、能力”
2、克己工夫:意思是“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本事”
而“工己”两字的组合,主要出现在下面的用法中:
1、工己告成:依据前后文,意思是某个工程已经完成,或某项功绩已被记录在案。
2、工己告竣:同上
3、工己未成:某项工程未完成或未能立功受奖
下面是“钦定四库全书”中一处“工己”的用法,明显是“工程”、“功绩”或“功纪”之意。
四库全书中关于“工己”含义的例子
从襄字现在常用的含义看,襄字篆文中的大“己”和其中的小“工”字,应该是“工己”两字的组合,由此推定,“工己”应该是“功纪”两字的古字简化用法,或“功绩”两字中功字简化为工,绩字借用同音纪字简化为己的用法。
那么,襄字篆文图案中,两个小口又代表什么?是表示襄理部落事务这个角色的人,要能够与他协助的人(酋长)有效沟通吗?这个想法被囊字的篆文给否定了。
囊字演化路径
参见下图,囊字的篆文中,中间围着的部分,即工己、爻和两个小口字,与襄字篆文中间的布局完全一样,而古代背囊外出的人,并不需要能言善辩。况且,囊字表示一个包,而襄字的含义是襄理部落事务的行为,因此,两个小口用于表示口的可能性值得怀疑。
囊字篆文
为了逻辑自恰,笔者认为,襄和囊字篆文中的两个口字所表示的象,要既能够同时满足襄字和囊字含义,又能满足它们造的合体字的含义的可能之象只有两个:
1、小杯或小酒盅;
2、印绶。
如果两个小口字代表酒杯,就襄字来说,远古起到襄理作用的人,也许还需要能喝点小酒,在喝酒的过程中为主人出谋划策。就囊字来说,古人背囊外出,也许要在囊中装一两个小酒盅,便于在荒野露营时与人对饮。
此外,襄字和囊字中特地用两个口字,也强调了无论是襄字的含义,还是囊字的含义,所描写的情景都涉及两人及两人以上,强调了相互交流之意,而对饮就是两人的场景。
如果两个小口代表古代的印绶,就襄字来说,远古起到襄理作用的人,当然需要某种能够证明自己得到酋长或帝王授权的东西,而印绶是远古的“证书”。
就囊字而言,古人外出,很多时候也是执行酋长和帝王的命令,囊中自然要有证明得到授权的东西,也就是印绶。
两个印绶,可以表示印绶的确认需要两个人同时在场,也可以表示远古时印绶分成两半,对上了才能确认襄理的身份。
古代印绶
就囊字而言,古代个人出远门,多为科举或投奔某个山头的老大,所背的囊中当然要装着能够证明自己“功纪”(即能力或技巧,比如撰抄好的诗或散文)的东西。对于半仙们来说,周游各地为人算命,也得在囊中装上算筹(爻)或骰子。
这样分析,襄字和囊字中的相同结构就具有了统一的含义,达到造字逻辑的自恰。
至此,襄字篆文之象已经呼之欲出,襄在远古应该是指协助酋长襄理部落事务的人才或职位,这样的人,要么是已经获得成就(军功或文采)有“工己(功纪)”的人,要么是能掐会算,会为酋长占卜(爻)的人。
具体地说,襄字的衣字旁上下拉开放入一堆字符,并不是“解衣”的意思,衣字在襄字中的含义是职业(外表,用衣服隐喻)。
古人造襄字时,将衣字字形上下拉开距离,两者之间放入(胸怀)的各种字符的内涵,代表了这个职业所要求(人的内在)具备的东西或能力,包括功纪(工己)的证明、占卜的算筹(爻)、和得到授权的印绶(或小酒盅,即把酒交欢的交际能力)。
当然,到了封建社会,襄理皇家事务的人,与皇帝边喝酒边谈公事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在远古蛮荒阶段,即使是一个大部落的酋长,也完全有可能与自己的襄理边喝酒边聊公事。
这样,襄字篆文之象基本破解。遗憾的是,破解后,襄字的甲骨文之象仍处五里雾中。
有人说襄字甲骨文之象,是一个人跪在田里,头顶一个装种子的盆在播种。但如果将自己代入情景中,你在播种时会将一个盆子顶在头上吗?
确实,非洲人喜欢将东西顶在头上,但那是在搬运东西,至今也没有看到在播种时顶着个盆的照片或视频。况且,播种的含义与襄字篆文中的图符组合之意南辕北辙,毫不相干,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逻辑关系。
襄:甲骨文
综合判断,襄字甲骨文中跪着的人,其头上那个象羚羊羊角的东西应该不会是盆,那么是什么呢?
鉴于襄字篆文中有“爻”字出现,因此推断襄字甲骨文之象必定与巫师有关。看了下图,瞬间明白了襄字甲骨文中跪着的人之身份。襄字甲骨文之象,就是远古巫师跪在地上占卜之象,头上两根长长像羚羊角的东西,是巫师头上戴的显示自己法力无边用于吓唬人的装饰物。
随着历史的进步,远古巫师的职能,渐渐从占卜转为襄理部落的事务,一部分人成为封建社会的官员(如丞相,襄的最高级),一部分则演化为江湖中的术士(如大师)。
襄:甲骨文之象
事实上,远古蛮荒时代,军事之外的公务就是狩猎、丈量土地、收租和占卜(含占星),这样襄字甲骨文之象中的巫师,就与襄字篆文中的爻字联系起来了,说明襄字篆文之象中,仍然保留了甲骨文之象的某些信息,符合文字的传承演化规律。
至此,襄字甲骨文和篆文之象均已破解,下面将襄字之象代入用襄造的合体字,看能不能自然地导出符合逻辑的合体字字义。
一、嚷
1、嚷字字义
rǎng
(1) 喊叫:叫~。大叫大~。
(2) 吵闹:大吵大~。
rāng
(3)〔~~〕a.叫嚷;吵闹,如“别人在午休,别大声~~。”b.声张,传扬。
2、嚷字之象
(1) 该字如果存在甲骨文,则该字之象应该是这样的场景:远古乱哄哄人群中,担任部落首领助手之人,大声呼叫让人群安静下来听部落首领讲话。
(2) 该字之象:远古担任类似今天襄理之人协调时大声嚷叫。
襄字合体字嚷的演化路径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隶书也没有,说明造字比较晚。
(2) 嚷字在大量古文献中的用法,主要也是指担任公职的人员在处理公务时,现场某些人的叫嚷。参见下面古文献截图。
(3) 喧嚷,宣是古代官员宣旨的意思,襄是古代官员协助帝王办事发布政令的意思。前者大声宣读圣旨后,可能引起巨大人事震动,从而引起喧哗(哗多描述官员、军官的声音或行为,如哗变)。后者大声宣读政策后,可能引起民众的不满,从而引起吵嚷(吵多描述底层民众的声音和行为)。
襄字合体字嚷:文献用字例子
二、壤
1、壤字字义
rǎng
(1) 松软的土,可耕之地:土~。沃~。~土。
(2) 地,与“天”相对:霄~。天~之别。
(3) 地区,区域:~界。接~。穷乡僻~。
(4) 古同“攘”,纷乱。
(5) 古同“穰”,五谷丰收。
2、壤字之象
壤字的引申古义,应是指地区边界(含国家边界和农田边界之意),指被收归帝王适合租给农民的松软肥沃土地的边界,引申为松软的土,即土壤。
襄字合体字壤的演化路径
3、笔者解释
协助帝王治理国家的人,要么戍守疆界,要么到偏远地区为帝王寻找适合耕种的土地,并划分成块(给田划界),分给农民耕种,后引申为松软的土,即土壤,因为只有松软的土才能成为帝王租给农民耕种的田地,不松软的地是没人要的。
三、镶
1、镶字字义
xiāng
(1) 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牙。~嵌。~边。
(2) 铸铜铁器模型的瓤子。
(3) 古代兵器。
2、镶字之象
在物体上镶边,就像是远古襄理们为帝王管理土地时,在田埂上丈量土地,划定田与田之间边界的行为,引申为今日的镶边之义。
襄字合体字镶的演化路径
3、笔者解释
查阅大量古文献,找不到许慎在说文中给的解释:镶,作型中肠也。 所谓“作型中肠”,就是铸铜铁器模型的瓤子。清朝文献镶字太多,什么镶红旗,镶蓝旗,难以直接查到许慎给的字例。
四、曩
1、曩字字义
nǎng 以往,从前,过去的:~日。~年。~时。~者(从前)。~昔。
2、曩字之象
(1) 地球再大,似乎都被太阳光包着,犹如镶了一圈金边,自古如此。
(2) 太阳底下无新事,巫师占卜是一个自古就存在的现象,引申为往昔。
襄字合体字曩的篆文
3、笔者解释
(1) 用日字造的合体字很多,但日字置放在合体字顶的合体字,大多与时间有关,或与太阳当日的位置有关。例如星,在远古没什么诗意,主要用于确定时间。早,就是一天的开始时间。旦也是表示早晨。晏表示“迟、晚”等等。
(2) 曩字用于表示“从前、过去的”之义,是因为襄字甲骨文之象所表示的远古占卜仪式非常久远。
五、攘
1、攘字字义
rǎng
(1) 侵夺,偷窃:~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其父~羊,而子证之”)。~夺。~窃。~善(掠人之美)。
(2) 推,排斥:~斥。~除。~夷(抵御外国侵略)。
(3) 烦乱:~~(纷乱)。扰~。
(4) 捋:~袂。~臂。
2、攘字之象
襄,襄理王国之事务,包括戍边,即协助帝王抵御外族侵略的行为:攘外。
襄字合体字攘的演化路径
3、笔者解释
(1) 古人言:除祸谓之攘。
(2) 攘字的古义有捋的意思,将手臂上的衣袖捋起来干架,应该是远古担任襄这个职务的人常有的动作。今天老大的小弟,帮老大干事时,不也都是这个动作吗?
六、瓤
1、瓤字字义
ráng
(1) 瓜、柑橘等内部包着种子的部分:西瓜~儿。橘子~儿。
(2) 某些东西皮或壳里包着的部分:秫秸~。
(3) 方言,不好,软弱:赶车的技术不~。病后身体~。
2、瓤字之象
瓜瓤之状,就像远古襄理们为帝王寻找的土地之状,即松软适合耕种之土壤之状。
襄字合体字瓤的演化路径
3、笔者解释
瓤字连隶书都没有发现,说明造字很晚,是后人依据土壤的松软与瓜瓤的松软的相似性而造的,虽然不是远古时古人造字之象,但从造字逻辑看,还是造得比较成功的。
七、纕
1、纕字字义
xiāng
(1) 佩带:“解佩~以结言兮。”
(2) 马腹带。
rǎng
(1) 捋袖露出手臂。
(2) 束衣袖的绳索。
(3) 丝纷乱。
2、纕字之象
(1) 远古担任襄理之人表明身份佩戴的丝织物,在远古蛮荒时代,襄理没有办公室可坐,大部分时间可能奔波在田野中,身上佩戴的纕自然是乱糟糟的,引申为佩带(通常为丝)纷乱状。
(2) 远古襄理们捋袖干活之象,今日老大手下的小弟捋袖干架之象。由于远古“衣服”是粗麻或草绳编织而成,穿久了必然成丝状,引申为佩带,襄理们一抬手,就呈现飘动状,进一步引申为捋袖。
襄字合体字纕的篆文
3、笔者解释
(1) 该字没有发现甲骨文,但有篆文,说明是秦朝前后时代造的。
(2) 纕表示的乱到底什么样子?古人给了一个自然界的参照物,即鹭鸶,古人曰鹭纕,见下面文库搜索截图及鹭鸶附图。
纕字古文献用字实例
鹭纕
八、爙
1、爙字字义
rǎng 火;火星。
2、爙字之象
(1) 远古,火对部落生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取得非常方便的点火技术之前,往往需要专人管理,这个专人就是远古的襄理。
(2) 爙字之象:远古襄理们管理火种之象,引申为点火,特指给火药点火。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2) 该字在古文献中极少出现,通过百度专业文库,在16181篇文章(或书)中,只查到18处,其中有一处用法即本文给出的象,参见下面截图,文中“装药爙火”,就是给火药点火之意。
(3) 由于人类点火技术的迅速提高,爙字所描述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消失,因此,该字再无人使用,成为废字。
襄字合体字爙字在古文献中的用字实例
九、蠰
1、蠰字字义
shàng
(1) 一种类似天牛的虫。体上有白点,喜食桑叶。
(2) 《尔雅·释虫》:「蠰,啮桑。」
(3) 晋·郭璞·注:「似天牛,角长,体有白点,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江东呼为啮发。
rǎng
(1) 一种形似蝗虫而体型较小的虫。善于跳跃。
(2)《尔雅·释虫》:「工螽,蠰谿。」
(3) 宋·邢昺·疏:「土螽一名蠰谿,今谓之土磔,江南呼虴蛨,又名虴蜢,形似蝗而小,善跳者是也。」
2、蠰字之象
(1) 行为像为帝王寻找松软的土地的襄理那样的昆虫:蠰,啮桑。蠰,俗名叫天牛,能飞,力量很大,能把坚硬的树木敲开躲进去。天牛的习性是以幼虫蛀食,卵孵化出幼虫后,即蛀入树干,一开始在树皮下取食,长大些,就钻入木质部为害,最终导致树木内部如壤土那样松软。
(2) 天牛头上是两根触须很像襄字甲骨文中人头上的两根羚角,这与蠰字甲骨文之象非常像。
蠰:天牛
(3) 如远古帝王之襄理那样,为帝王开疆辟土时提斧拎刀之形象的昆虫:蟷蠰,即螳蜋 (动物界的襄理)。 远古的襄理,披荆斩棘是基本工作。
蟷蠰
襄字合体字蠰字的篆文
3、笔者解释
该字所描述的两种动物,几乎就是襄字甲骨文之象,头上都有长长的触须,一个能将树干内部啃成如土壤那样松软,一个如远古蛮荒状态下,提斧拎刀,带领部族内勇士与外族战斗的襄理。
十、禳
1、禳字字义
ráng 祈祷消除灾殃:~解。~灾。
2、禳字之象
远古襄理主持祭祀消灾之象,是襄字甲骨文之象。
说文解字:禳
3、笔者解释
远古担任今天襄理角色的人,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占卜和祭祀。从甲骨文出土情况看,内容以占卜和祭祀为主。
十一、瓖
1、瓖字字义
xiāng 同“镶”
2、瓖字之象
同“镶”字之象,今日查百度古文献,此字都被镶字替换。
3、笔者解释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十二、勷
1、勷字字义
(1) ráng 行走的样子。
(2) xiāng 古同“襄”,助;辅助。
2、勷字之象
远古襄理为部族披荆斩棘匆匆而行的样子。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2) 勷字在古文献中多与劻字组成词组劻勷,有三种含义即:a.惶遽不安貌。b.动乱不宁。c.辅佐,帮助。
(3) 匡襄本身就表示辅佐帮助之意,两字都加力字后,反而表示惶恐不安。这说明在原来阳的基础上继续叠加阳之构件,反而变成阴之含义。这个造字赋义逻辑是,原来的匡或襄不给力,才加一个力字,潜台词是,之前的状态本就惶恐不安,因此劻勷两字表惶遽不安符合事物演化逻辑。
十三、蘘
1、蘘字字义
ráng〔~荷〕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圆柱形,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茎与叶可制纤维,根入药。
2、蘘字之象
(1) 该字之象:一种能够驱蚊杀虫为人类镇守皮肤防止蚊虫叮咬的植物。
(2) 蘘荷切开后,中间是绿白色,周边呈现浅紫色,看上去仿佛镶嵌了一圈紫箍(参见附图)。
说文解字:蘘
3、笔者解释
(1) 蘘荷有特殊气味、驱虫效果明显,远古从事类似“襄理”工作的先民,生存环境恶劣,在野外时时刻刻都有蚊虫叮咬,携带点蘘荷是有效且最方便的防蚊方式。蘘荷,就像在为人类“襄理”担任防蚊事务。
(2) 蘘荷,破土而出后,不仅像清雅的荷花花苞,而且也像饱蘸墨汁的毛笔头,协助史官书写着帝国的历史,顾名思义,起名蘘荷。
蘘荷
十四、欀
1、欀字字义
xiāng
(1)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树皮中有像白米屑的东西,捣碎,用水淋过后,可以做饼:“文~桢橿。”
(2) 木器的里衬:“作柏木棺,勿以桑木为~。”
(3) 支撑屋架的部件。
(4) 笔者结论:古文献中与禳通用。如“周太祖得风痹疾。术者言宜散财以欀之。”
2、欀字之象
(1) 树皮之松软状如土壤之象。
(2) 屋架结构中起到承重作用的关键镶嵌构件,屋架中的关键部件,就像部落中的关键人物襄理一样。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连隶书都没找到,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2) 古文献中,欀字多用于词组“欀璧、欀橑、枅欀、欀椽”中,均表示一种承重结构,这说明襄字有担当重任之字义。
(3) 古人言,槐有二种大叶而黑者曰欀。
十五、鬤
1、鬤字字义
ráng (头发)散乱。
2、鬤字之象
远古承担部落类似“襄理”之职的人,在协助管理部落以及开拓疆土时头发散乱状态之象。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2) 远古蛮荒时代,没斧没刀要开拓新的生存环境,要比披荆斩棘更难,“襄理”们的头发被树枝、野草牵扯得乱糟糟是常事(远古人类的头发都很长)。
十六、骧
1、骧字字义
xiāng
(1) 后右蹄白色的马。
(2) 马奔跑:~腾。
(3) 头高昂:~首。
2、骧字之象
远古襄理们对奴隶和贱民趾高气扬时,头昂得像马腾飞之象,即骧首。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2) 为何骧字有“后右蹄白色的马”之含义?难道远古时为区别襄理与其他官员,而将马蹄染上不同的颜色?
十七、躟
1、躟字字义
ráng 疾行貌。
2、躟字之象
(1) 远古襄理部落事务的人,在野外遇到危险时快速奔跑之象。
(2) 紧紧跟随襄理部落事务之人快速行走之象。
3、笔者解释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十八、儴
1、儴字字义
(1) ráng 因循,沿袭。
(2) xiāng〔~佯〕义同“徜徉”,徘徊。
2、儴字之象
(1) 站在襄理边上的助手之象,襄理是酋长的助手,襄理边上的人是襄理的助手,助手当然要按照领导的意志行事,紧跟领导,引申为因循、沿袭。
(2) 远古襄理思考部落事务时来回度步之象。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2) 古籍中,儴佯两字出现频度较高,并且古籍(参见下面截图)明确指出,“相羊、忀徉、襄羊、常羊、儴佯、相佯、尚羊、倡佯、常翔、相翔、彷徉、方洋、仿佯、徜徉”均表示一个意思,即徜徉、徘徊。这说明远古管理羊群的人亦属于襄这个职业范畴,即襄羊(古时确实有羊官),其放羊时走路样子就是儴佯。
儴羊
十九、穰
1、穰字字义
ráng
(1) 稻、麦等的秆:~草。~子。
(2) 庄稼丰熟:~~(丰盛的样子)。
(3) 同“瓤”。
2、穰字之象
(1) 远古担任“襄理”之职的人,在为酋长或帝王收租或收粮时,在麦田边走动搅得麦穗摇动之象。沉甸甸的麦穗的摇动之状,象征着五谷丰熟之景象,引申为庄稼丰熟。
(2) 歉收之年,禾上没有几颗麦穗,襄理们到田里催租只能收到一把禾秆之象,歉收年份引申为稻麦等的秆。
说文解字:穰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和金文,有篆文。
(2) 古人言:雪为五谷之精。以其汁和种,则年谷大穰。
(3) 古人言:孟夏月朔雨,可占麦丰歉。一二麦脚黄,三四落把穰,五六泥中割,七八麦上场。以七八日雨为上也。
(4) 上面古文中的穰字,描述的是这样的状态,即如果孟夏月朔雨只下三、四天,则麦子多不结穗,到头来只收获了一把麦秆。穰字之象,其实就是歉收之年,地主为保证自己能收上麦子,派出自己手下(襄理)去地里催租之象,歉收之年能收多少收多少,虽然大多都是没有几颗麦穗的麦秆。
二十、懹
1、懹字字义
ràng
(1) 害怕。
(2) 笔者观点,古文献还有“胸怀....”字义(见笔者解释部分)。
2、懹字之象
竖心旁+人物的造字逻辑,表义规则只有三种,即:
(1)在某类人身边时最容易有的心情
(2)某类人应该有的做人准则或想法
(3)某类人最容易产生的情绪或想法
因此,懹字字义有两种可能,即
第2种,襄理应该有的做人准则或想法:胸怀为部落做好各项事物之心
第3种,襄理最容易产生的情绪或想法:畏惧来自荒野的危险
3、笔者解释
(1) 该字无甲骨文、金文、篆文,明显为秦朝之后朝代所造之字。
(2) 懹字在古文献中与懷字通用,懷是怀的繁体字。这种用法至少在李白下面的诗中出现过,截图是古文献库中搜索的结果,显示懷(怀)字与懹字同义。
古风其五十九首·其四十
李白 〔唐代〕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
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晋,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
懹恩与怀恩对比
二十一、瀼
1、瀼字字义
ráng
(1)(露水)多:甘露~~。
(2)〔~河〕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3)〔~~〕波浪开合的样子。
nǎng〔泱~〕水浊。亦作“泱灢”。
2、瀼字之象
野外活动之人涉水而过后的水面景象:泛起涟漪且浑浊。远古襄理部落事务和背囊外出之人,都是野外活动之人,涉水而过是常事。
3、笔者解释
(1) 泱瀼和泱灢同义,说明襄字和囊字有某种共性或逻辑关系。显而易见,襄和囊两字的共性是远古时都与野外活动有关。
(2) 远古襄理部落事务的人,大多在野外活动,例如开拓适合种植的松软土地(壤)、抵御外敌入侵(攘外)。
(3) 远古背着囊袋外出的人,自然是晓行夜宿,一直在野外活动,遇到野兽或流寇是常事,必然要携带防身的器械,匕首,即攮子,这是外出最方便携带的武器。此外,外出之人还要在囊中装点便于携带和存储的食物,而馕是可长时间存放的旅行食品。
结论
用襄字造的合体字已经全部解读完毕,从各个合体字的字义看,合体字中的襄字,要么与本文开篇给出的襄字甲骨文之象存在象形关系,要么与襄字篆文之象存在行为的因果逻辑关系或类比关系。
这些合体字,生动地描述了远古襄理部落事务之人的各种行为及行为的后果。由此可见,本文开篇给出的襄字之象,在所有合体字中是统一的,符合造字的首要规则:字根及引申含义在合体字中的统一性。
写完这篇文章,我又一次性地熟练掌握了22个字,其中很多字虽然现在少见,但古文中常见,感觉近期读古文的速度又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