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上一句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
写在前面:
明经易考,进士难中。所以古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67岁进士及第的沈德潜还真不算老。
他这个人不仅有才学和诗名,更有隐韧精神,虽屡试不第却从不轻言放弃,即便到了花甲之年依旧为科考孜孜以求。
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把梅花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喜欢崔道融的“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也欣赏齐己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其实,不是没有愤懑,只不过他把自己这一路历尽的坎坷,和遇到的不公都化作了绕指柔,云淡风轻地寄寓在诗句中而已。
残雪初消欲暝天,无枝冷艳破春妍。
山边村落涧边路,篱外幽香竹外烟。
自我相思经一载,与君偕隐已多年。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清 沈德潜《梅花》
简译:
腊尽春回,残雪初消,黄昏的时候,梅花初绽, 冲寒傲雪,独占春光。
山脚下,村落旁,溪涧边,梅花到处可见,篱笆下,竹林外,梅香如烟雾一般四散弥漫。
我对梅花的思念虽然才隔了一年的时光,可与它相偕共隐的岁月已经好多年。
盼花开又怕花开,只怕岁月经年催人老,夜已深沉,我还舍不得睡去,扶着手杖守护着梅花。
赏析:
沈德潜是清代继王士祯后的又一位诗坛盟主,主张“格调说”的诗歌理论,即“言之有物”,咏物诗不能只是单纯地咏物,那样诗歌就失去了灵魂,要借物言志,唯有如此,才算得是一首好诗。
这首《梅花》就能很好地体现他的诗歌创作理念,此诗的前两联咏梅,后两联言志,全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是其未中进士前一段心路历程的写照。
首联是近景描写,“残雪初消欲暝天”,首句交代时节,为梅花的出场烘托气氛,寒冬即将离去,春天就要到来,冬天的积雪刚刚开始消融,这是一天中的黄昏时分,“瞑”是日落,天黑,引申为黄昏。
“无枝冷艳破春妍”,次句引出梅花,乍暖还寒时节,又是一天中的日暮时分,这样的气候实在不适宜花开,可不畏严寒的梅花还是在枝头绽放了,它冲寒傲雪,独占了大好的初春风光。
诗人并未实写梅花的姿容,可是那“冷艳”两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梅花所有的美,因为它是冰清玉洁的代名词,是高洁和美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果说,林逋笔下的梅花温柔了岁月,那么,沈德潜的梅花则灿烂了年华,因为,它是那么的生机盎然,令人心生欢喜。
“山边村落涧边路,篱外幽香竹外烟。”,在颔联,诗人则把镜头有又由近拉远,映入读者眼帘的是目之所及的山川田野、溪流河涧和篱落人家,各个地方的梅花都在绽放,芬芳四溢,烟雾一般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令人如醉如痴。
梅花报春不争春,春天真的要来了,这是多么的令人心潮澎湃,而作者也多么希望在日迎来自己人生的春天,这一联令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前两联极力赞美梅花的高洁和给予人们的希望,后两联则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和对岁月倏忽人生易老的感叹之情。
相思一载,偕隐多年。颈联写自己的清高思想,竹有节,梅傲雪,松耐寒,它们都是气节的象征,是古时文人墨客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
久负盛名的沈德潜也不例外,热衷功名,又怀才不遇,他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但大多数的时候,他还是更向往入仕成就一番作为的。
所以,相思是真的,偕隐就不一定靠得住了,因为他并没有林逋梅妻鹤子孤山终老的情怀。
尾联写惜花伤时的复杂心情,“惜花兼怕催人老”,就如惜春长怕花开早一般,诗人怕花谢,怕人老,怕一事无成,怕仕途无望,更怕一辈子的苦心经营,最终落了个一无所有。
所以,他“扶杖更深看不眠”,只为珍惜时光,抓住更好的时刻,明明知道花开花会落,明明知道年华会老去,可还是不愿意放弃,依旧愿意去追寻。
这一联总束全文,带有积极的思想因素,纵使人生多磨难,但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会有来日可期,就会有柳暗花明,所以,要及时地消化掉内心的负面情绪,给自己以希望,然后继续前行。
写在后面:
沈德潜满腹才学,但属于他的科举之路却是一波三折,40年间屡次落第,雍正十二年的那次科考,61岁的他还被朝廷斥贬,诗作禁止流传。
这样的打击于普通人来讲可能就意味着从此退出科考,乖乖地回家颐养天年,不在向往仕途了,可沈德潜不是普通人,他有一颗愈挫愈勇的心,就像雪里梅花。
人生老大,他愈发地怕光阴迅疾,因为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实在是心有不甘,就像他在《寓中遇母难日》中所写的那样:“真觉光阴如过客,可堪四十竟无闻。”
可是,世道如此,他又能如何呢,放弃不舍,坚持无望,但自视清高的他怎能自甘寂寞,于是,他把自己的心志寄托于梅花,希望和它一样,傲雪凌霜,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好,说守得云开见月明也好,67岁那年,沈德潜终于进士及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虽然晚了点,但是足够灿烂辉煌,就像那迎寒怒放的梅花一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玲子candy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