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执业医师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注册
3月17日起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意味着我国新冠病毒防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医务人员在这次战疫期间的表现,受全国人民广泛好评。回顾过去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疫情大考,社会公众如何看待医疗卫生行业交出的答卷呢?为此,2020年3月20日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关于“大疫之下,社会公众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看法”网络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行业在此次抗疫工作中表现的认知及评价,截止至3月24日共收集了2225个有效调查样本。
面对疫情大考,公众对于医疗卫生行业表现的看法及评价
1.公众普遍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疫情期间的总体表现表示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抗疫表现的总体满意率高达99.46%,其中80.90%的公众表示“非常满意”。可见面对此次疫情大考,公众普遍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表现持高度认可态度。
"现在就很感谢市政、消防、警察、供暖、水电、超市、物流、运输、食品生产、网购、快递、外卖小哥、小区物业等所有保障我们基础生活的行业人员,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让我这种社会闲散人士可以体面地宅在家。相比之下我就只有老实躺着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医疗行业不在此列,他们是天使!"
“非常感谢医疗行业从业者的身先士卒,用善良的坚守,带给了我们无限希望,希望大家都能知道医疗行业的无私和伟大!”
2.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及党中央统一指挥得到公众最高的赞誉
调查数据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中央的统一指挥得到公众普遍称赞,96.18%的公众表示“社会主义制度下,能集全国之力抗疫,公众生命安全有保障”,90.29%的公众认为“党中央统一指挥,人员物资调集更快速、更充足”,可见在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听党指挥、统一领导,是战胜疫情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条件。
“中国为什么两个多月能控制疫情,因为我们全国人民很团结,大家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的国家在关键时刻都特别团结,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坚决拥护党中央!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必胜信念,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中国,一定赢!”
3.医务人员抗疫期间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公众一致好评
对此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人员的表现,公众给出一致好评,90%以上的公众表示医务人员在抗疫期间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之自豪,十分感动。
过去穿上工作服,总是认不清记不住谁是谁,人和名字总对不上号,这一次我终于记住了,你们都是最美的英雄!
一曲离骚、唱不尽楚地高风亮节,
赤壁烈焰、掩映着白袍执甲逆行身影,
樱花烂漫、送别亲爱的战友凯旋,
大江东去、道不尽你们丰功伟绩。
向全国各地支援武汉和湖北抗疫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防疫人员们致敬,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最美逆行者!
4.此次疫情抗战,公众对公立医院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民营医院
调查数据显示,此次疫情抗战中,公众对公立医院的满意率为93.35%,远高于对民营医院的满意率(37.21%),高出56.14个百分点。相比对公立医院在抗疫期间的突出印象,更多公众对民营医院在抗疫中的表现表示不了解。
二、疫情抗战中,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公众认为疫情期间行业暴露出的主要不足在应急物资储备、疫情预知及防范意识、基层医疗建设和公卫投入方面
当问及此次疫情暴露了我国医疗行业的哪些不足时,应急物资储备、对重大疫情预知和防范意识、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和公共卫生领域投入等四方面,是公众认为疫情期间医疗卫生行业暴露出的主要不足。
2.通过疫情看医院建设,公众认为医护人员配置和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问及此次疫情暴露了医院建设方面的哪些不足,“医护人员配置”和“医院基础设施不足”是公众认为医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分别占比56.99%和51.87%。
3.近六成的公众认为“非公益医院属性”限制了民营医院的抗疫参与度
在普通大众印象中,民营医院在此次疫情抗战中为何参与度不高?具体来看,“非公益性医院属性”是公众认为限制民营医院抗疫参与度的最主要原因,占比59.42%。
三、经此一疫,公众对医疗行业发展的期望
1.公众对“大力扶持公立医院,巩固其公益性”呼声较高
疫情即将过去,谈及公立医院今后的发展,公众对“大力扶持公立医院、巩固其公益性”的呼声最高,占比86.11%;其次是“增加医护人员编制,提高医护比、床护比”,占比84.49%。
2.公众期望民营医院能改变经营观念,增加公益职能
谈及民营医院今后的发展,公众期望“民营医院能由逐利观念变为诚心服务病人观念,提高公众认可度”的呼声最高,占比76.76%。
3.公众认为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提升医务人员价值应为当务之急
经此一疫,公众普遍认为“应当完善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提高待遇,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与尊严”,分别占比83.82%和83.01%。
四、疫情后,关于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些问题,如在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方面的能力欠缺,重医疗轻预防、重医院轻基层等基本面仍未改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及权限不足,医防结合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医务人员公共卫生素养不足、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分级诊疗不足,居民科学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仍任重道远。综合本次公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认知及评价情况,对疫情后行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使用。
1.重视并加大公共卫生领域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1)加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投入及建设,给予更大防疫权利和话语权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力量,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核心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质是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其权力极其有限,身为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没有处方权,中心没有信息发布权、决策权和处罚权。建议加大对全国疾控系统的投入建设,提高疾控系统的防疫执法权和话语权,提高疾控工作者的地位及疫情防控能力。
(2)完善疫情监测与上报机制,形成开放、透明、包容的信息机制
此次疫情起发阶段,我国疾控直报系统一度处于失灵状态,吹哨人的警醒却因为地方政府更关注重大疫情信息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导致出现更大的社会公共危机。因此疫情后,反思并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明确将不明肺炎等重大症状信息纳入直报系统,并加强立法监督,有效地发挥直报系统的功效,真正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治,实现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重视一线医疗机构、社交媒体等在疫情监测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更多来源的信息渠道,形成开放、透明、包容的信息机制,真正做到让数据自身说话,并通过发布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积极引导公众、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行为,避免因为猜疑或其他趋利行为,错失黄金布控时期。
(3)完善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操演练,提高对突发传染病的疫情研判和预警能力,真正做到为政府决策提供权威的循证依据。
二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提高医疗物资保障,一方面卫生系统内部建立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平台,明确各医疗机构储备物资数量和种类,在面临紧急突发事件时方便统一调用,另一方面可建立突发疫情防控产品研发和储备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持续支持一批企业长期从事有潜在风险的新发传染病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等防控产品研发,确保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有产品可用于临床治疗和疫情防控。
三是加强公卫领域科技研究投入。充分发挥我国社会制度优越性,发动全社会科研力量,开展疫情科学研究、预防等综合治理解决方案,强化公共卫生领域的科学预测与防控,更加有效地对疫情的未来发展以及防控未雨绸缪,做到应急保障措施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基层+建高地双轨驱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强化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加快落实基层健康“守门人”制度
一是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建设的投入,优化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配置,使基层医疗机构有更好服务患者的硬件实力;出台更多有利于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优惠政策,立足农村和社区,真正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同时,基层医疗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机制的关键,只有强化基层医疗服务,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分级诊疗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推广开来,基层健康“守门人”制度也能够实现尽早落地。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队伍的建设,从培养、使用、激励、执业方式等方面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鼓励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壮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队伍;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内涵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提高医务人员技术素养。切实提高基层全科医疗质量和水平,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后勤保障,解决后顾之忧,真正使得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好、留得住、下得去,使基层健康守门人制度真正落地。
三是提高基层公卫水平,构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关于传染病防治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知识等方面的训练,上级机构可定期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基层医务人员对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另一方面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来说,基层医疗机构需做好居民健康电子档案记录工作,在重大疫情到来时可以更快速的追踪到居民健康信息;同时还需强化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公众预防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担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角色,也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不容有失。
(2)继续突显医疗公益性,提升公立医院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此次疫情抗战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对其表现表示了极大的认可,对巩固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呼声也较高,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
一是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取消差额补贴制,实行收支两条线,让公立医院退出客观存在的市场化,取消经济指标管理制,回归按病施治,追求实效性和经济性并轨发展。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上调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支出比例,让医院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医院发展建设,重点提高床护比、医护比,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及效率。
三是公立医院可以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包括提高公立医院的社保及医保报销比例、放宽基本建设审批条件、增加医疗设备优惠等,着重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
四是建设高水平科研项目,助力打造医疗高地。医院除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外,还要加强学科科研建设,作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引导各学科面向本学科发展前沿,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促进医院学科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以科研课题为主题,加强联系国内外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迅速将科研转化成生产力,应用到临床诊治过程当中。
五是提高新发传染病救治能力和水平。按照应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规模,各地在现有传染病医院基础上增加传染病救治床位数、设备和医务人员配置,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加大综合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最终形成以传染病医院为中心,各大综合性医院为支撑的立体救治体系。
(3)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改变经营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重大疫情面前,民营医院相较公立医院发挥效能较小,依旧难以摘除“追求利益”的标签。为促进民营医院发展,提高社会认可度,建议:
一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赋予民营医院一定的公益职能,明确其公益职责,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虽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但也可以赋予一定的公益性。
二是改变经营观念,由逐利观念变为诚心服务病人的长久发展观念,可以开展咨询服务、社区义诊等活动,赢取公众口碑。
三是鼓励社会化办医,但减缓扩张速度,沉下心来做品牌,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专科诊疗技术,带给公众高质量的服务。
3.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及培养,提高医务人员安全及尊严
(1)重视医疗人才教育与培养,强化医疗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晋升、进修、学习机会。重视并鼓励现有的医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加强医护人员学位教育,提高诊治技术及研究能力。在培训晋升方面,针对基层人才缺乏的岗位,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重点加强特色专科诊疗、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在职称晋升中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
二是重点加强全科医师、儿科医生、公卫医师等紧急医学人才的培养,完善全科医师、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公卫医师等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标准与考试制度,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提高医务人员技术能力。
三是加强上级医院帮带下级医院,上级医院医师定期为下级医院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定期安排下级医院医务人员去上级医院学习,全面强化医院内涵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
四是推出医学毕业生就业鼓励政策,加大对医学毕业生就业补助力度,吸引更多人学医从医。同时鼓励大型医院招收更多毕业生前来实习培训,学习实践技能,鼓励毕业生实习结束后前往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就业,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增加人才。
(2)加强推进立法工作,保障医务人员执行安全
一是加强立法工作,加大对扰乱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秩序,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等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法律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二是完善医务人员医疗责任保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解决医务人员安全问题,让其能安心地进行诊疗工作。
三是建立医院管理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情感互动关系,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面对医患纠纷时不要一味追责医务人员、处罚医务人员,给予医务人员足够的理解和关心。
(3)提高薪酬待遇,重视医务人员工作与生活
一是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薪资制度,实现同工同酬。根据学位教育、职称评定、岗位任命等上调医务人员工资薪酬,对部分有岗位风险的医务人员增加风险津贴,提高医务人员劳效,体现医务人员的从业价值,提高医务人员生活水平。
二是增加医护人员编制,减轻工作压力。除了增加医务人员编制、通过增加劳动力减轻工作强度外,及时出台关于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规定,如超过劳动时间和强度,根据超过额度给予相应补偿;强制带薪休假,不鼓励带病上班,强制体检;严格控制医务人员连续工作时间,超过上限,强制休息,使其及时补充能量,切实保护医务人员健康,从而更好救治病人。
三是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团建活动,丰富医务人员健康工作与生活,降低职业怠倦。医院开设娱乐场所、休闲茶吧、心理咨询室等,免费享受定期疗养,增加文艺体育集体活动,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上的压抑、高度疲劳有发泄的场所或倾诉的对象,得到正确及时的帮助,减少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精神上的疲惫。
(4)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
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向公众正确宣传。建议相关部门,尤其是各级媒体应深入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实践工作的艰辛,真实地宣传和报道绝大多数好的典型。呼吁社会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卫生工作者,增加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塑造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形象,传播正能量,为鼓励年轻人学医从医创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培养和发挥新生力量。
4.树立预防为主的科学健康观,提高全民健康文化素养
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获得健康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而科学健康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预防为主”。为此建议:
(1)树立健康教育先行理念,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倡导树立“健康教育先行”理念,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健康观,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营造全社会关注健康的氛围,着力打造健康文化。通过多形式全方位向大众传播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升全民科学健康观;传播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升全民获取并利用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素养;强化生活方式与行为干预,提升慢性病防治素养;依法加强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提升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素养;普及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妇幼健康素养;全面推行控烟禁烟履约行动,提升大众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素养。
(2)完善健康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广泛教育
一是将健康文化素养知识列为大中小学生必修课,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抓起,开展广泛文化知识及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创建,促进儿童青少年从小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实现国民健康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是加强培养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普及健康教育,加大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力度。
三是加强健康教育成果监测,切实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经常性开展一些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竞赛,检验健康教育成果,分析现阶段课堂健康教育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3)采用多种宣传渠道,加大健康文化素养知识宣传力度
一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社区宣传栏、健康知识讲座、网络自媒体、短视频APP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科学的健康文化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倡导公众加强对家庭及个人的卫生清洁,注重个人防护。
二是将科学的健康文化素养知识编写成《居民健康防护手册》,向居民免费发放,每户一册,推动健康文化素养知识的全民普及。
三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发挥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向辖区居民正面宣传健康防护知识,对公众进行科学的引导,倡导科学预防为主,促使公众不信谣、不传谣,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