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客家人 广东客家人是指哪些人
在闽粤赣边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操着外人听不懂的方言,却不在56个民族的名单里;他们吸收了海洋文化不断向海外扩展,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他们偏居中国政治文化主舞台的一角,却有自信自称是真正的汉族传人。
这篇文章,就带你一起看看客家人这个特殊的族群。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在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的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的疆域内存在着起主导作用的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两大族系,两大族系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因其依赖草场生存,根据草场的变化,进行不断地迁徙,造成其整体的不稳定性。和游牧文明不同,农耕文明更重视固定的家园和土地。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搬家从来都是一件大事。
但是在中国却有着这样一群人,在过去将近一千七百年里,从未停下迁移的脚步,逐步翻越群山,从中原出发,南下去开辟新的天地,甚至在万里之外都有他们的足迹。
这群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客家人。
和大多数地域的汉族人一样,客家人的先祖来自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洛地区。
河洛地区指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黄河中下游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中心。
但正因为它的繁华富庶,使它难以避免兵戈之祸。
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的世家大族、书香门第纷纷逃往江淮一带的南方地区以避祸患,史称“衣冠南渡”。人口的大迁徙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农业科技,让原本贫瘠而未开化的南方地区得到了充分地开发,南方的文教事业也开始兴起,使当时和较为落后的南方地区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也是历史上经常提起的经济重心难移。
客家人的迁移史
古人安土重迁,客家人迁徙的首要原因是趋利避害,为了生存。
大迁徙,从一开始,就是一部血泪史、流亡史。
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而到了晋元帝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客”这个字来称呼从北方迁至南方的移民。这个字很微妙,一方面客是对拜访者的敬称;另一方面,客人始终做不了主,这一方山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归属感,当战乱再起的时候,他们也会毫无留恋地离开,再次寻找新的家园。
到了唐末,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据《通典》记载,在安史之乱前夕,唐朝人口达到了农业社会空前的五千三百万,此后进入了二百余年的战争和混乱,到了宋初统治者再有余力去进行人口统计时,抛去幽云,只剩一千六百多万,人口只剩下30%。
这段时间内由于藩镇混战,受到战乱波及的就不只是传统的中原地区了,江淮的客民也不得不继续南迁到多山的闽赣,更加远离大规模战争。
宋代制作政府簿籍,使用了“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由此“客家”这一颠沛流离却始终自强不息的汉族民系,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此后又经历了宋元之际、明清之际战乱影响,流民又一次充实了客家队伍,但客家人的主体确实是在宋代以前固定的。现今客家人的方言较多地保留了北宋官话的语音语调就是证明。
由于北宋的灭亡,淮河流域实际上失守,黄河向淮河移民,也就完全转变为北方向长江移民,而长江流域同样是战争前线,恐怕只有岭南是安全的。
然而客家人在逐步向南方迁徙的时候,也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尤其是居住在东南丘陵的畲族。两支民众由对抗而融合,吸收了彼此文化和方言的特点,以至于在近代产生了“畲客本一家”的说法,也给新中国民族识别时鉴别畲族还是客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搬迁过程
今天的客家人口主要聚居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南部、和广东省东北部。这里地域本来就狭小,更有分隔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五岭存在,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就是形容客家人居住的湘粤闽赣边地区。
但是和客家先民一样,客家人始终有着拼搏闯荡的精神,乱世进山避祸,太平时期也不畏惧走出大山。因此客家人也广泛分布在中国十七个省,一百八十多个县市。也因此,清中期的“湖广填四川”也少不了客家人的身影,形成了四川版图上的“客家方言岛”。
客家人居住的环境
山区环境是客家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他们来说,武夷山脉、五岭、罗霄山脉、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五岭余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等南方名山早就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从长江流域到岭南和闽南,这个过程就翻了无数座山,每过一道坎,就有一些人留下定居,这漫长的过程,就形成了客家人的分布范围。
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这些盆地和缓坡上的梯田就是客家人主要的耕地来源。在这样物产匮乏、交通不便、耕地紧张的环境下,也孕育出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不管平地还是丘陵,走到哪种到哪。
首先是独特的居住方式。面对山贼土民、山野猛兽的袭扰,客家人建造出了堡垒一般的客家土楼。土楼是由夯土筑成的圆形堡垒,以防御功能为首位,接近地面的一层二层不设窗户,以防止敌人和盗贼的进入。
夯土围墙极厚,能抵御刀枪和火攻,甚至在近代还能抵挡洋枪土炮。唯一的薄弱点大门,也被包上了铁皮,门上放置可用来灭火的水柜。外土堡,用来防御。
土楼的内部结构,则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另一特点——表现强烈的宗族纽带关系。从空中鸟瞰客家土楼,是一个同心圆的结构,最中间是宗族祠堂,向外依次是祖屋、围廊,最外层是房屋。
内民居,族人生活的地方。
客家土楼的建筑理念就是,同一祖先的子孙们团结向心,外御其侮。这既是对中原文化里尊卑有序地继承,也是一千七百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涯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生存总是第一位的,而最值得信赖的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
土楼的外形象征着客家人希望团团圆圆,整整齐齐的美好生活向往。
从客居,到客户,到客人,甚至反客为主,成了客家。虽历经千年,但是客家人在语言文化上依旧保留中原汉族的气质,并且稳定地流传至今。
千年迁徙,万里长旋,是怎样的历史与空间的跨度?
流动迁徙了上千年的客家人,终于有了安定下来的时候,不用因为战火和土客纠纷而提心吊胆。继承了古汉文化的他们,即将在自己的土地上慢慢书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