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怎么死的 颜回为什么只活了31岁

时间:2023-04-17 20:0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8364 评论:0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素以聪慧、贫而乐道、德行著称,极富学问,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一、儒家五大圣人之一,尊称复圣颜子;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

一、拜入孔门

颜回十三岁拜入孔门,那时孔门中已有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孔子的弟子在鲁国小有名气。颜回在众弟子中年龄最小,再加之性格又内向,平常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弟子们便觉得他有些愚笨,甚至于孔子都这样认为。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看出颜回并不愚笨。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对颜回整天讲学,他从不提出反对意见,看起来很愚笨。但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却能够发挥我所讲的内容,可见颜回不愚笨呢!”《论语·为政》

《论语·公冶长》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也说明孔子很欣赏颜回。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优秀呢?”子贡回答说曰:“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啊?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罢了。”孔子说:“别说你不如颜回,我和你都不如他。”

颜回不仅聪慧,而且虚心好学,这使他对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甚是敬仰。他曾对人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识,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又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论语·子罕》)

颜回自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学业基本已成了。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

二、以德行著称—克己、复礼、为仁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34;仁&34;、&34;礼&34;的要求,&34;敏于事而慎于言&34;。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实行德义时坚定,接受劝谏时柔顺,得到官禄时戒惧,修养自身时谨慎)。他终生所向往&34;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34;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孔子家语·颜回》)

孔子夸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不迁怒就是:不迁移自己的怒气,不把怒气发在别人身上。这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亦是克己复礼、修养功夫;不贰过就是:不复犯同样的过失。偶犯有过,后不复犯,重在克己复礼;颜回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

《论语·公冶长》记载颜回向孔子表达志向时说“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颜回这里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

三、贫而乐道

颜回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当时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儒家的仁义之道、王者之政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没有一个诸侯国愿意实行。

颜回不愿入仕,过着如孔子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的恬淡的生活。穷居陋巷,贫而乐道,丝毫不改其志。他崇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希望“承继衰世,纠正弊端,使天下返回到正道上来(《白虎通·三教》)”。

颜回常以“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卷十)自勉自慰。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同趣相映,多么洒脱自如。

四、师徒情深,心心相印

颜回对老师孔子的道精深专研,对老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深深景仰,因此颜回不仅深爱自己的老师,而且对老师的道推崇备至、深信不疑。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致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自始至终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最后至匡。孔子见到颜回,动情地说:&34;吾以汝为死矣。&34;颜回恭敬地回答道:&34;子在,回何敢死。&34;(《论语·先进》

孔子对颜回爱之深,颜回对老师也是敬且爱。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被围于陈、蔡时,知道弟子们心怀愤懑,不理解自己。孔子叫子路到他身边,问他:“《诗》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田地呢?”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走。”孔子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仲由,假如有仁德的人必定受人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相见。孔子问了子贡同样的问题。子贡说:“先生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先生。先生何不稍微降低点要求呢?”孔子说:“赐,有经验的农民虽然会种庄稼,但却不能保证准有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手艺精巧,但他制造的器具未必能令人人称心如意。君子能够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结网先有纲一样,然后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为社会所容纳。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低标准求人容纳。赐,你缺乏远大的志向啊!”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相见。孔子也把同样的问题问颜回。颜回回答说:“先生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先生。虽然这样,先生还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容纳又有何妨。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学说得不到研修提高,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研修成的学说不被采用,那是国家当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有什么关系呢?不被采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

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欣慰地笑了,说:“是这样啊,颜家的子弟!假使你成了大富翁,我愿意做你的管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如果用我的道,就去积极实行它;如果不用我的道,就带着它离开,继续研修。只有我和你颜回才能这样吧!

可见,孔子与颜回师徒二人理解至深,互相懂得。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痛苦万分,发出“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之叹息。跟随孔子的人劝说:“先生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悲痛地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孔子真是对颜回爱之深,对其早逝也痛之真。

孔子、颜回师徒情深,心心相印!

五、创立儒家“颜氏之儒”之宗派

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后,跟随孔子返回鲁国,没有去做官,而是收徒授学,传授六经,同时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着重于考证及校对,利用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颜回是《易经》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整理的《易经》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分支学派——重在立德的颜氏之儒。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有“复圣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