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成语 桃花源记的五个成语
小朋友们,先问你们一个问题:桃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
这个问题是本刊一位作者在写给我们的文章中提到的。这位作者是一名高中老师,她在班里问她的学生,但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
初春之时,我们常用桃红柳绿来形容春景。从这个词可以看出来桃花开放与柳树发芽几乎是同时进行。这说明什么呢?
你们一定答出来了:桃树是先开花后长叶。
春天一来,粉嘟嘟的桃花就开了,一树一树的,灿烂极了。
1
在咱们中国的古诗文中,桃花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它和春天、生命、女性、爱情、隐逸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桃花象征春天、生命。
桃花在早春开放,色彩艳丽无比。经过一冬的蛰伏,诗人突然看到盛开的桃花,心情大好,诗情大发,一首首描写春天的诗就诞生了。有不少诗入选小学课本。比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但短暂花期后,桃花很快凋零,飘落在风雨中。这也容易引发诗人伤春惜春之情。有时诗人也会将这种伤感之情借桃花表达出来。
桃花象征女性、爱情。
桃花艳丽的色彩,多像女孩娇羞的脸庞。所以,桃花还会用来形容漂亮的女孩,并和爱情结合在一起。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有这样一首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就用桃花来形容健康、美丽、青春的女孩。
你们知道吗?春秋时期还有位特别美丽的“桃花夫人”——息夫人。息夫人非常漂亮,春日绽放的桃花有多美,她就有多美,所以她被称为“桃花夫人”。
桃花象征隐逸。
这和陶渊明有关。陶渊明不仅赋予了菊花特别的含义,他创作的《桃花源记》也让桃花成为隐逸的代名词。后世的文人,也会写桃花诗来抒发向往世外桃源,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情。比如,唐代大书法家、草圣张旭写过一首《桃花溪》,其表现的主题和《桃花源记》别无二致;明代才子唐伯虎写过《桃花庵歌》,你们一定听过里面的句子: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以上是桃花的基本意象。
2
写桃花的诗层出不穷,但在写爱情方面,谁也比不过1200年前唐代诗人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唐 ?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关崔护写这首诗的故事,估计小朋友们都听到过。
有一年,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不幸落第了。清明节,他独自一人到南郊游玩。在一个长满桃树的庄园里找水喝时,他遇到了一位少女。她斜倚在桃花树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故地重游;桃花依旧,门墙依旧,但女孩不见影踪。崔护很是惆怅,于是就在门上题写了这首诗。
崔护后来见到女孩了吗?
估计每个读此诗的人都有这个疑问。所以,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为这首诗编排了后续故事。大意是:因想念桃花姑娘,崔护几天后又去到那个院落。结果碰到一位白发老人。老人知道他是崔护后,又是悲伤又是生气。原来女孩回家看到崔护的题诗后便病了,几天不进饮食,此时已气息奄奄。崔护跑进屋内,扑到姑娘床前不断地呼唤 “崔护来了”。这哭声竟然真的让姑娘醒了过来。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后续故事充满了传奇,未必是真实的。但崔护在长安城南写的这首诗,却流传千古。其中产生的成语“人面桃花”,既可以描写女孩的美丽,也可以表达对逝去美好情感的留恋、追忆、感伤。
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红”,今年人面不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如同电影的两个场景。相同的桃花,相反的情感,欢喜着悲伤着,留恋着失落着。不期而遇的美好,在特意追寻时却不得。一个“笑”字让人震撼。
这个故事后来被各种演绎,足以证明了它的文学魅力。
每次看到这首诗,我也会想到另外一首诗《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种惆怅和感伤,是否一致呢?
3
历史上关于崔护的记载不多,所以我们对他的生平并不是很熟悉。但因为这首诗,崔护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痕迹。
像崔护这样凭借一首诗而名扬千古的诗人,还有好多位,他们创作过多首诗,但为后世所熟知的大多只有一首,比如张继《枫桥夜泊》、叶绍翁《游园不值》、崔郊《赠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崔颢《黄鹤楼》、王湾《次北固山下》、林升《题临安邸》等,最有名的当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被后世评价为“孤篇盖全唐”。
这些诗作有的入选小学课本,有的入选中学课本,你们陆续都会学到它们。
杜甫在评价初唐四杰时写了这样一句诗:不废江河万古流。
崔护、张继的诗名尽管不如李白等大诗人,但正如杜甫所言:江河长流,万古不废。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展示了各自风采,永远受到后世的敬仰。
小朋友们,祝愿你们在成长的路上,也能绽放独特的光芒,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为什么这些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呢?你们可以查一查,有一种说法是和温度有关。这些树开花时对气温的要求比长芽时低,因此春寒未尽,花朵就破苞怒放了。
下期课程预告
4月24日(下周五)
课程主题:青梅竹马与《长干行》
王淑娟
《莫愁?家庭教育》主编,从事科学家教理念传播工作20余年,开发了《儿童观变迁与古诗中的儿童形象》《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理论和实践兼具的育儿课件,在江苏省妇联Women+“在你身边”云平台开辟了“王主编说”栏目。
1
作者:王淑娟
编辑:巴恬恬
校对:张秀格
审核:黄妍虹
莫愁大观园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