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时间:2023-04-17 06:4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6082 评论:0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一到,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清明节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候的特点有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

据传,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始于古代帝王将相郊外踏青时举行“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其实,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行清节。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一系列传统活动的习惯。

在历史发展中,清明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着习俗内容上的差异。

在四川,因盛产竹子,“插竹签”成为本地的特色习俗。“清明粑”则是古代四川人的节令食物,其来源与清明节的源头之一寒食节有关,古传是为了把最生态的食品献给祖先。“欢喜团”也备受四川人青睐,是用糯米粉制作而成,将做好的糯米团蘸上芝麻然后放入油锅中炸,糯米团炸得膨胀酥脆,一口咬下去油润感十足,是四川人清明节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

祭祖扫墓、踏青赏春,清明节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的共同记忆,还可增强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许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珂宇 整理)

编辑:郭梦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