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在哪里 白马寺供奉的是谁

时间:2023-04-15 07:3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7550 评论:0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52站:无梁白马寺

禹州山坳的白马寺,深藏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看到题目中的白马寺三字,你一准会想到洛阳那个著名的景点。其实,我这里要写的白马寺,是一个小山村的名字,它深藏于禹州市北部无梁镇、具茨山脚下呈马蹄形的山坳里。2016年7月,白马寺村被河南省住建厅列入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站在白马寺村西侧、一条南北向的山脊上,俯瞰山下被绿树掩映的农舍,灰墙灰瓦,宛若一枚枚被岁月包浆的珠子,小河为绳,将它们串连在一起。看到这里,我突发奇想,它莫非是哪位大德高僧在寺院被毁,无奈离开这里时遗落于此的那串佛珠? (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口子庙,高底河,许昌塔湾郭,故事藏几多?

禹州有个白马寺村,还是从刘彦卿老师的文章《禹州白马寺记》中得知的。

刘彦卿,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洛阳市政府研究室研究员,洛阳市政协常委、智库专家,著作有《天下洛阳》、《竹林七贤洛阳往事》、《洛阳夹河滩史话》、《洛阳古井记》等。

读到《禹州白马寺记》(上下篇)是在去年。

那是2019年5月末,在禹州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河南省杂文学会在“三都(夏都、钧都、药都)”禹州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活动结束后,结集出版了《品读禹州》一书,书中收录了刘老师的这篇文章。

下图:刘彦卿老师。

刘老师在七千余字的篇幅中,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史料,辩证的观点,探讨并诠释了禹州白马寺的由来、成寺时间、寺院规模、与洛阳白马寺的关系,以及被毁的原因。

关于禹州白马寺的由来,我将刘老师的描述作一简要的概括:很久以前,这里有只恶虎,经常出来伤人伤畜。一天夜里,寺里的白马与恶虎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两败俱伤,双双殒命,恶虎死后化作“太虎石”,白马临死洗身处称作“功德井”。为纪念白马为民除害的壮举,寺院改名“白马寺”。

关于禹州白马寺的成寺时间和寺院规模,刘老师曾经作过考证:白马寺村口立有一通残碑,碑文显示勒刻时间为北宋祥符二年,即1009年。由此推断,成寺时间要早于此。碑文内容为阳翟县官衙发榜公布当时寺产的四至:东至“破布垛”,西至“分水岭”,南至“黄堆”,北至“僧弘岭”,也就是现在的曹楼、黄山、三王、白马寺、郭庄、无梁等村子,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关于禹州白马寺和洛阳白马寺的关系,刘老师不是空泛地凭空假设,而是通过史料加以印证:

一、被称为中国第一高僧的朱士行(203——282年),法号八戒,是魏晋时期颍川郡(今禹州市人),有可能先在老家的白马寺出家,然后才去洛阳白马寺受戒。

二、因去西天取经而名扬天下的玄奘,一直自称是“颍川陈氏之后”。在长达七年的游学期间,玄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问各地大德高僧的同时,研究各种佛教典籍,怀揣老家情怀的他不排除来过禹州白马寺的可能。

三、1972年,为迎接西哈努克访华,洛阳白马寺关门修缮。那年冬天,有个叫张书秀的禹州人想借宿于此,老方丈一听他来自禹州无梁,亲热地感叹道:老家来人了。随后热情加以款待。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由此反映出禹州和洛阳两座白马寺的渊源。

下图:《品读禹州》一书封面。

至于禹州白马寺如何被毁,刘老师设想了三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周定王陵开建时,担心与其一山之隔的白马寺影响其风水,或担心墓葬秘密外泄,于是下令拆除了寺院,遣散了僧众。

可能性二,具茨山过去植被茂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席卷而下,致使白马寺付之一炬。

可能性三,寺院被杀人如麻、无恶不作的土匪占据,人们在一个月黑风高夜,一把火既烧死了匪徒,也烧毁了寺院。

禹州白马寺究竟是如何消亡的,因无确切的史料记载记录,人们只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胡乱猜测了。猜对了,纯属巧合。猜不对,也无可厚非。

我们所站的山脊,是禹州汽车山地越野赛的一小赛段。我们之所以在此停留半个多小时,就是想目睹一下动力强劲的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一骑绝尘、风驰电掣的景象。但不知何故,这期间竟然连一辆车子都没看到,不免有些扫兴,遂乘车下山,开启我们的白马寺之旅。

一路下坡,滑行至山下,吃惊地发现小河沟两岸,各有一条小水泥路。因为害怕走错路,车子靠路边停下,打算拦个过路人问问。趁等人的功夫,我跑去拍了一张白马寺村村委会的照片。

下图:白马寺村党群服务中心。

回到车跟前,伙计们已经问好路。原来,这是进出白马寺村的环路,从两边进出都可以。简单商议之后,我们决计遵守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右进左出。

白马寺村是个很小的小山村。眨眼功夫,车子便开到了村子腹地,一个新修的广场边。河沿处,有棵老槐树,树干一抱多粗,树龄应该在百年之上。广场中间,散种着五六棵海碗粗的大枣树,树身上长满了或大或小的树瘤,看样子岁数不会小了。靠里的土崖上,还保留了几孔老窑洞,我钻进去看了看,有的保存相对完好,有的已经坍塌。

下图:废弃的老窑洞。

起初,我以为窑洞上方的方孔,是为了让窑洞里空气流通专一开的,进去才发现窑洞与之并不相连。询问老乡才知道,上面的方孔是为了养鹁鸽(鸽子的俗称)而掏的洞穴。一旦有蛇从崖顶上爬下,或在窑洞前爬行,若被机警的鹁鸽看到,咕咕一叫,借以提醒主人不被蛇误伤。这乍一看与生活不搭的设计,恰恰体现了老百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和高超智慧。

此时,我们所处的位置是马蹄形山坳的尽头。

过了凌驾于河沟上的小桥,斜对岸有处小四合院。从外面看,四合院清一色的小瓦房:石头墙,白灰缝,顶覆小青瓦,标准的中原传统山区民居。

下图:纪念馆大门。

据来过此地的老吕讲,1961年,曾有中央领导带领工作组进驻于此搞调查研究。我听罢很吃惊,没有想到如此偏僻的白马寺村,还有中央领导千里迢迢前来搞调研。

我们怀着好奇心,疾步来到临河的大门外,却发现大门紧锁,心里不免有些失望。或许是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旁边的侧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一位矍铄的老者。不等我们说明来意,老者先开了口,说大门平时不开,想进来参观,一般都走这个侧门。

经询问得知,老者叫宁天月,是这个纪念馆的管理员。我迟疑片刻,说我有位老领导好像是白马寺村的。老者问我你老领导叫啥?我一报名字,老者兀自笑了,说那是本家的侄子,这处老宅院,便是他家老太爷、晚清秀才一手操持置办的。套上了这层关系,老者讲解起来格外上心。

下图:宁天月老人。

四合院除了临街房、堂屋、北屋外,靠里的土崖上还挖了四孔窑洞。从北往南数,中央领导当年住最北边那孔窑洞,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张抽斗桌,条件十分简陋。第二孔窑洞是会议室,条桌、板凳是必备的,另外还有一组蜡像。第三孔窑洞是两位副秘书长的宿舍。第四孔窑洞是警卫员的宿舍。

下图:蜡像:调查研究。

在北屋的东北角,有棵鹅蛋粗的冬青树,听老者说,它是中央领导同志在此办公时亲手植下的,非常有纪念意义,将永远保护起来。

下图:已长成树的冬青。

进到低矮的临街房里,老者指着开在北山墙上的方口,问我们其作用。我们把头摇成了拨浪鼓,表示猜不出来。老者说这是门楼的入口,以前门口立有一副梯子,看门的晚上就住在上面。我们半信半疑,到门楼下一看,果然看到漆成红色的楼板。看来,过去的人把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充分地利用了起来。

打纪念馆出来,老者一直把我们送上车,目送远去,才转身回去。

下图:窑洞内景(文首图:四合院内景)。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搜索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了解更多

文章评论